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對2018年的經濟工作作出了明確部署。會議明確,精準脫貧攻堅戰是今后3年決勝全面小康社會需要重點抓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
精準脫貧攻堅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在這其中,本身就具有“扶危濟困、雪中送炭”特征的保險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近日,保監會印發《保險扶貧統計制度(試行)》(下文稱《制度》),統計內容包括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農業保險、大病保險、健康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等業務數據。《制度》的發布,旨在全面、準確、客觀地反映保險業扶貧業務開展情況,為推進和深化精準扶貧政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數據顯示,2016年,農業保險為2.04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2.16萬億元,為4575萬戶次農戶支付賠款348億元,在重大農業災害中成為農民恢復生產的重要資金來源;大病保險覆蓋城鄉居民10.1億人,平均報銷水平提高13個百分點,超過1100萬人受益,貧困人口補充醫療保險覆蓋1000多萬名貧困人口;農村居民和農民工的小額人身保險參保人數達到9000萬人次,保障金額超過1.4萬億元。
保險業助推脫貧攻堅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仍有提升的空間。怎樣守住扶貧來之不易的成果,進一步精準地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我們認為,保險業應在建立健全扶貧體系上下大力氣。
首先,大力發展保險扶貧保障體系。因災返貧、因病致貧是農村人口特別是貧困群體面臨的突出問題,農業保險、大病保險、小額人身保險、農房保險、巨災保險等一攬子保險產品配合起來,才能將精準扶貧落實到保障農業產業發展、維護群眾健康權益、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能為貧困人群的生產生活提供切實有效的基本保險保障。
其次,健全保險扶貧增信體系。貸款難、貸款貴是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而通過將保險引入扶貧金融鏈條,可以低成本盤活農戶資產,幫助貧困人群更便捷地獲得貸款,幫助貧困地區從“輸血式”生存向“造血式”發展轉變,推動信貸資源向貧困地區投放,推動產業脫貧政策落地。
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保險扶貧投資體系。在監管層的支持下,保險業可以通過設立產業扶貧投資基金,以市場化的方式,專項用于貧困地區資源開發、產業園區建設、新型城鎮化發展等領域,引導保險資金流入貧困地區,推動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
要認識到,這些舉措不但能夠更好、更精準地讓保險業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作用,滿足貧困地區不斷增長且日益多元化的金融訴求,還能為保險業自身帶來更多發展的空間。只有這樣彼此促進,商業可持續的模式逐步建立,保險扶貧才能走得更實、更穩、更遠。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