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市場服務“三農”大有可為。眼下,期貨交易已經成為農產品市場對沖風險的一種重要手段。全國人大代表、證監會首席會計師兼會計部主任賈文勤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交的建議,就是關于如何利用期貨更好地服務“三農”的內容。她認為,期貨市場服務“三農”新模式對確保農戶收益、管理農產品價格風險等方面發揮了明顯作用。但受相關制度政策不健全、運營模式較復雜、社會公眾特別是廣大農民群體尚未形成習慣等因素制約,新模式還難以大范圍推廣。
“‘保險+期貨’等服務‘三農’新模式需要農業部門、財政部門、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涉農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建立可持續、可復制的模式,真正把農民的風險分散給金融市場,從而發揮金融支農的作用。”賈文勤建議。
在探索財政撬動金融支農新模式方面,賈文勤提出了五方面建議。
第一,中央和地方財政應支持“保險+期貨”推廣。一是中央財政及早介入“保險+期貨”試點。農業部、地方政府通過補貼等方式支持部分“保險+期貨”項目試點,在穩定糧食生產保護農業利益方面取得了積極經驗。二是有關部委研究重構黃箱轉綠箱的農業補貼體系,探索從現有財政補助資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補貼“保險+期貨”的保費、場外期權的期權費;三是制定一個指導省一級農業保險制度設計的導引或要點,將“保險+期貨”等作為制度要素之一列入,確立其在農業風險管理中的地位;四是適時引入商業性保險與政策性保險相結合的方式,標準定價,逐步擴大對“保險+期貨”等模式的經費保障能力和來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建立可持續的長效補貼機制;五是建立政府主導下的大災風險保障基金,為農業大災風險損失兜底。
第二,引入銀行等金融機構參與“保險+期貨”試點。推出類似“財政補貼+保險+期貨+銀行”的創新性產品,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形成金融支農的完整生態圈。
第三,制定農業政策過程中考慮納入期貨工具。發揮期貨市場發現價格透明度高和可分散風險的作用,加強頂層設計,在構建鄉村振興戰略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中,將財政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等方面將期貨工具納入農產品相關政策體系中去。
第四,培育農戶主動風險管理意識。提高農民風險意識,加強推廣力度。引導農戶學會用市場指導生產,用市場規避風險,積極引導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有條件的新型農業生產組織參與到期貨市場中來,以點帶面、示范帶動、整體推進。
第五,理順“保險+期貨”配套體制機制。要完善期貨市場法律體系,盡快出臺《期貨法》。保險和期貨監管部門要建立金融協同監管體系。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聯合建立完備的風險管理體系和交易操作指引,暢通交流渠道,實時監測交易風險。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