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激發農村發展新活力,離不開農村改革。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深化糧食收儲、集體產權等方面改革,這對“三農”工作的制度供給提出了新要求。
如果把發展“三農”事業比作修筑高速公路,體制機制建設就是一份施工圖紙,按照既有的圖紙的指導和要求,我國的“三農”事業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隨著“三農”發展邁向新階段,發展中出現了新矛盾,開啟新一輪農村改革為應勢之舉。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為改革重點指明了方向: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是重點?;仡欉^去,三十多年前,產權制度改革的思路給中國的“三農”發展提供了巨大紅利。近年推動的農村集體土地三權分置和正在探索的宅基地三權分置,都是這種思路的延續。實踐證明,抓住土地、勞動力等幾個關鍵要素,通過強化制度供給,激活它們的活力,改革成功就有了動力。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著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農村改革是一盤大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基層黨建等領域。在制定政策時要統攬全局,不僅各項改革要互相配合,每項改革的后續政策配套也必須及時跟進。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在探索改革的過程中,不僅要通過制度保障,加強對集體產權的保護,更要靈活機制,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宅基地“三權分置”的一個關鍵在于如何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權,不僅要盡快建立完善的宅基地使用權流轉機制,更要拓寬宅基地使用途徑,把文化旅游等特色產業引入鄉村,真正激活宅基地的資產屬性,幫助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
土地流轉后的農民就業問題也是制度供給必須解決的問題。進城務工的農民的“五險一金”、子女教育、落戶城市等問題;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資金支持、職業技能培訓等問題都需要政策和財政的支持。只有通過制度性供給讓農民的各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才能真正調動農民工進城就業的熱情,確保勞動力要素切實得到有效配置。
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在農村改革過程中,必須注重政策的整體梳理。制定政策時,既要注重頂層設計,也要推動基層試點,二者協同,在實踐中不斷進行調整。政策制定既不可冒進,也不能過于保守。讓改革循序漸進、逐層推進,方能確保政策順應時代。
這也對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提出了要求,從事“三農”工作必須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真正深入農村,傾聽“三農”聲音。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農村改革獲得足夠力度和精準度的制度供給,真正喚醒沉睡中的農村資源,推動農村改革全面徹底,從而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