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2018第二屆中國信用科技與普惠金融論壇”上表示,科技和金融,特別是普惠金融結合可從三條路徑入手。
李揚稱,一是降低準入成本。中國的數字化已經具備技術條件和市場條件,數字金融發展有廣闊的前景。
二是要解決信用問題,這是普惠金融的關鍵所在。傳統金融機構之所以拒絕向小額金融服務需求者提供服務,其原因之一就是沒有信用記錄,無法評定信用等級。未來可考慮將區塊鏈引入信用領域,創造信用,搜集信用,觀察信用,刻畫信用,從而方便使用信用。
三是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解決了解用戶、甄別風險、降低成本及提供多樣化服務的問題。
李揚指出,現在應當在使人民得到較好的金融服務方面下功夫。“2005年世界銀行首次提出普惠金融這一概念,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上出現了普惠金融。2015年,國務院又印發了關于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在國家層面來大力發展普惠金融,中國是獨一份。”他表示。
“普惠金融不是扶貧,金融機構也不要搞標準化服務。”李揚同時表示,中國做普惠金融需要厘清三個問題:成本、需求、有尊嚴。普惠金融的定義是以可負擔的成本向有真實金融需求的群體有尊嚴地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其中包含五個要點:可負擔成本問題;真實金融需求;有尊嚴地提供,而不是施舍;適當有效;金融服務,而不是金融產品。
李揚強調,普惠金融最終的落腳點是提供金融服務。中國金融結構改革,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從金融產品的生產者、提供者、銷售者變為金融服務的提供者,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多樣化金融需求。
李揚指出,做普惠金融必須考慮成本,要放下架子真正弄清楚需求是什么,金融機構賣的不是金融產品而是金融服務。金融也必須要有收益。李揚認為,數字經濟可以成為一個有效的手段,它可以對信息進行收集和分析,并形成實用的計算模型。
“中國金融業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把自己變成服務業。”李揚表示,金融機構要把眼光放長遠,中國需要普惠金融的群體很龐大,金融機構能夠提供的不僅是小額貸款,還可以做支付服務、交易服務、財產管理等服務。
李揚還強調,目前我國已經注意到金融科技出現了泡沫,但金融支持科技的確會經歷一個泡沫過程,應注意要預防其發展成為系統性風險。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