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動著百萬億元市場神經的資產管理行業監管新規《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日前正式下發,本次31條監管條文可謂全面重塑了資管格局。
其中,資管新規對金融機構資質提出了要求:“主營業務不包括資產管理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資產管理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強化法人風險隔離,暫不具備條件的可以設立專門的資產管理業務經營部門開展業務。”這說明開展資管業務可能會有牌照要求。
近年來,在金融混業的大勢下,“商行+投行”的打法大行其道,但囿于《商業銀行法》的限制,銀行需在自身體系外設立私募基金、投資公司等,做成各類業務通道。但是,萬一后續資金接續不上,脫離銀行本質的多層嵌套的通道業務事實上極易引發風險。因此,表面上看起來是對金融業務進行規范的資管新規,實際上更像是對金融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和去產能:非標的回表與收縮、資管嵌套通道業務的消逝、金融業務開展權限的回收、監管套利紅利和薪酬泡沫的消除。
而今經濟之所以得到長足發展,其本質是社會分工的不斷精細化,所有主體各司其職,專業性不斷強化。將金融機構分類來看,銀行本質上是一個信用創造機構,應當以存貸業務為主體。信托自誕生之初就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應著力回歸財富管理、資產配置的特征。基金和券商資管則專注資本市場的投資,在資產的價值發現、產品的風險管控上發揮優勢。資管新規之下,銀行理財、券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智能投顧等領域都將面臨主營業務的回歸,機構間的發展出現分化。
對于銀行未來如何去發展資管業務?資管新規里實際上已經給出了大方向,通過成立銀行資管子公司獨立開展資管業務,打破剛兌,以凈值型產品為主。同時,監管層也鼓勵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
可以預見,在更健康的發展狀態下,未來的資管將是持牌金融機構之間的游戲,金融機構的供給側改革革掉了一批沒有資質的參與者。同時,新的規則針對不同類型的資產管理機構影響程度和形式各有不同,也將引導部分機構業務落腳點發生變化。
但所有變化的趨勢是一致的,即在“實質重于形式”的監管思路下,未來金融業將結束機構從監管空缺中找業務的時代,而是從監管規范的目標中不斷尋找新的業務模式和方向,摒棄舊的發展模式,各司其職,回歸各自的業務本源,服務好實體經濟。那些能夠及早適應監管新政的金融機構,將會占得市場先機。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