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7)》(下稱“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顯示,進入2017年后,互聯網金融政策環境趨緊,行業整體增長率有所下降,但專注“三農”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平臺仍呈現持續增加、服務產業日趨多元、業態持續進化的態勢。
數據顯示,自2016年以來,大量互聯網金融平臺開始涉足“三農”業務。其中,業務范圍包括“三農”業務的P2P網貸平臺達到335家,專注“三農”領域的P2P網貸平臺達29家,較2015年約15家的數量增長近1倍。據報告估算,上述29家公司在2016年的交易額為600億元左右,至少有9家互聯網金融平臺在“三農”領域的交易額超過10億元。
通過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我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的交易額增長速度大幅度提升,“三農”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進一步壯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三農”領域金融缺口巨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現有的監管框架下,“三農”互聯網金融的分散小額、服務實體的特性,符合政策監管的方向。
但是,與此同時也應該看到,隨著“三農”互聯網金融的持續向深發展,市場對平臺也提出了戰略升級的要求。
報告對專注于“三農”領域的29家P2P平臺進行分析,發現其業務模式由生產金融開始向消費金融、供應鏈(產業鏈)金融、融資租賃、分期購買、公益型助農金融產品等各個領域切入。并且,在服務產業方面,“三農”領域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業務由單純的農林牧漁等農業產業,向農村二三產業轉型。
以翼龍貸為例,2015年,翼龍貸的100多億元交易額中,98%以上投向農業領域,在2016年的252億元交易額中,投向農業領域的比重下降到90%以下。其余部分大都投向了農村地區的二三產業,尤其是便利農村居民生活的服務業態。
因此,在“三農”互聯網金融面臨轉型升級的現實要求下,金融機構應跟隨市場需求變化,結合自身業務定位,找準創新點,從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在線化、互助金融、農村消費金融等領域探索新發展路徑。
以農業供應鏈金融為例,農業供應鏈與互聯網金融的深度融合,能夠有效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有助于解決農業生產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周期長,價格波動等風險。發展農業供應鏈金融,“三農”互聯網金融機構應緊扣“三農”需求,憑借其機制創新的靈活性,在整個農業產業鏈中探索多種合作模式,提供融資服務。比如“農資公司+農戶”、“農戶+經銷商”、“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等等,解決農戶、農企及經銷商購買農資產品或農具資金緊缺的問題。同時,對于農業供應鏈金融中存在的風險,應選取資質強的核心企業為依托,加強自身的風控體系,根據整個產業的結構和規模,為上下游的農戶或小微企業提供服務,讓各方面都具有良好的聯動作用,以此確保農民能夠增加收入。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