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2018年G30國際銀行業研討會上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穩定,預計今年能夠實現6.5%的目標,也可能略高。
易綱還表示,價格水平處于良性區間,目前CPI為2%,PPI為4%,預計全年CPI略高于2%,PPI在3-4%之間。企業利潤增加,稅收和工資收入也處于不錯的水平。國內消費成為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從國際收支來看,對外盈余在持續縮小。中國經常賬戶長期保持盈余,在2007年達到峰值,占GDP的10%,此后逐年下降。今年上半年,經常賬戶出現赤字,全年可能小幅盈余,預計不足GDP的1%。以上表明,中國經濟增長已主要由國內需求推動,消費和服務業成為主要驅動因素,對外盈余不斷縮小。
貨幣政策方面,易綱強調,中國當前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既未放松,也未收緊。貨幣政策工具箱中有足夠的政策工具可以運用。今年,我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有所下降,從年初的4%左右降至目前的3.6%,同時7天逆回購利率也有所下降。今年人民銀行已經4次下調了存款準備金率,對于有人擔心是否在放松銀根,易綱表示:“中國的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如果你看廣義貨幣M2,其目前增速在百分之八點幾的水平,廣義貨幣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相當。社會融資規模增速約為10%,也處于合理水平。綜合上述因素,可以得出中國貨幣政策維持穩健中性的結論。”
同時,在去杠桿方面,數據顯示,去年和今年中國整體杠桿率已經平穩,不再快速上升。“這是我們取得的一項成績。”易綱說。近期,人民銀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或推出其它工具,有人擔心如何確保新增流動性是用于生產目的,而不是去杠桿進程的倒退。易綱對此解釋說,這些舉措的基本目的是向金融體系提供足夠的流動性。“M2和社會融資規模等其它指標適度增長。因此,人民銀行向金融體系注入的流動性是適當的,杠桿率將繼續保持穩定。”他說。
關于貿易摩擦,易綱認為貿易摩擦給經濟帶來的下行風險巨大。“過去幾天IMF發布了相關模型,預測了貿易摩擦對主要經濟體和全球的負面影響。我同意IMF的結論,人民銀行的模型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我認為貿易摩擦將造成很多問題,導致負面預期和不確定性,使市場產生緊張情緒,這是市場不喜歡的。”
談及貿易摩擦對中國的影響,易綱表示,中國的出口產品中,外資企業的出口占比較大,約占45%,民營企業出口占比也很高,幾乎達到45%,國企出口的占比僅為10%。上述結構也可以推斷出貿易摩擦和征收關稅對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影響。
易綱還提出,中美之間的貿易差額還需關注其他因素。一是美國對華服務貿易的盈余,二是美國企業在華的銷售額,三是一直在討論中國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去年中國向全球支付的知識產權費用大概為290億美元,其中很大一個比例付給了美國。
不過,易綱指出,應對貿易摩擦風險,中國在貨幣政策工具方面還有相當的空間,包括利率、準備金率以及貨幣條件等??紤]到美聯儲正在加息,中國的利率水平是合適的,上述工具足以應對不確定性。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