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如果說,2018年被稱為“開放銀行元年”,那么進入2019年,隨著各大中型商業銀行對于這一全新服務模式的探索不斷深入,“開放”正在成為當前金融科技領域最受關注且頻繁被提及的熱門詞匯。面對移動互聯帶來的重大機遇,農信系統中亦不乏前瞻性的理念及技術創新,目前已在部分地區的應用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前不久,記者前往四川多地采訪——從省聯社信息科技中心到市行社,從大中批發企業到電商平臺……在與各方深入交流中,記者觀察并體會到“開放”對傳統業務模式的沖擊以及由此帶來的改變。特別是對于多法人組織架構來說,四川農信全力打造的“蜀信e+”開放平臺,不僅為縣域各法人金融機構日益個性化的業務需求提供了基礎性平臺支持,而且正在構建跨界融合、共建共贏的場景金融生態圈,引領省內農信機構由傳統銀行向智慧銀行的轉型升級。
“為什么現在銀行都在提開放銀行?這和之前我們熟悉的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最大的差別在那里?”面對記者的提問,四川省聯社信息科技中心副總經理陳杰用了一個頗為形象的比喻:“把銀行開進APP里,讓金融服務無處不在,打破時間、場所、客戶的界限。”
在隨后的采訪中,他進一步闡釋“API開放平臺”對于傳統銀行所帶來的顛覆性改變——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更是服務理念和商業模式的升級轉型。在互聯網企業憑借開放互聯構建起涵蓋企業生產、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移動互聯應用場景之后,商業銀行也必須改換思路,從過去依賴網點渠道和自我封閉的狀態,轉向與合作伙伴的跨界融合,實現“開放、共享、共贏”,而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入口”和“場景”。
“‘蜀信e+’是四川農信互聯網開放平臺的品牌,從最近一年來與部分行社、電商平臺、行業客戶以及專業市場的合作效果看,通過我們的開放平臺,金融機構可以將產品和服務融合到更廣泛的外部應用場景,不僅為更多的客戶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機構自身也在獲客和營銷渠道、場景觸達、業務創新方面開辟出一片新天地。”陳杰表示。
從“失位”到“占位”
2018年11月,由農信銀資金清算中心主辦的“2018農村金融科技創新與共享發展會議”上,時任四川省聯社科技中心開發三科經理、高級架構師的易中建,在會議上的發言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他認為,移動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最大改變是讓金融服務和產品變得隨手可得,但是作為這些服務和產品的提供者,傳統銀行已經失位。他舉例說,支付一直是銀行核心業務,如今線上支付、線下掃碼、小額轉賬、小額貸款等實際場景中,用戶選擇銀行卡作為支付方式的情況越來越少,相反,支付寶和微信已經覆蓋了80%的長尾客戶。
在此次面對面采訪中,易中建對所謂“失位”向記者解釋道,早期銀行互聯網戰略的重點是從交易渠道到綜合業務。在2013年之前,銀行更多是將網銀、手機銀行看作一個電子交易渠道,主要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而在2013年互聯網金融興起以后,銀行通過傳統業務的電子化廣泛連接非金融和泛金融領域,從原來的交易渠道提升為互聯網綜合業務平臺,為廣大客戶提供了豐富的場景服務。“銀行是受強監管的金融機構,實際上有很多產品、業務不能做,即使能做,比如線上貸款,也已喪失了先發優勢,失去了產品的入口。”他表示。
如何在失去先發優勢的情況下,重新找到自己的“占位”并努力贏得未來核心競爭力?對于記者的發問,易中建表示,未來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將無處不在,這就意味著銀行經營要突破目前的線下網點、渠道,將銀行的服務向外部開放,植入到外部的大生態里面去。“銀行需要主動開放,將服務融入各個場景中,比如京東、美團這些超級APP。開放銀行是大趨勢,目前很多銀行已經著手在做開放平臺的建設。”
記者了解到,所謂開放銀行是一種利用開放“應用程序編程接口”(簡稱API)技術實現銀行與第三方之間數據共享,從而提升客戶體驗的平臺合作模式。它以開放API為技術、以數據共享為本質、以平臺合作為模式。
在四川農信,借助于“蜀信e+”開放平臺,銀行金融產品和服務通過安全的互聯網通道開放給合作伙伴,并融合到更廣泛的外部應用場景中去,無界延伸銀行服務觸點,也改變了客戶與銀行的交互方式。“這意味著銀行將由經營賬戶向經營場景轉變,由構建場景向融入場景轉變,最終突破網點、手機銀行等自身渠道的局限。”在易中建看來,這才是移動互聯時代銀行贏得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
從開放平臺到場景金融
開放銀行為銀行發展新的業務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
陳杰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四川農信“蜀信e+”開放平臺已對接46家行社、70個應用,交易量達257萬余筆,金額達到1.58億元。這些場景包括法人行社線上營銷、第三方電商平臺的線上收單支付和授信支付、線下掃碼聚合支付、行業客戶的線上繳費等。
“與國有大型銀行和全國股份制銀行不同,農信為多法人組織架構,各縣域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和經濟支柱,各法人依托縣域特色,充分發揮當地的特長,擁有打造互聯網普惠金融應用的迫切需要和天然條件。以四川農信為例,全省有99家法人機構,每個縣域都能找到合適的場景,因而更需要這一開放平臺支持。”據他介紹,目前四川農信主要合作伙伴大致有四類:一是市縣行社,通過自建特色化應用系統接入開放平臺,打通與數據中心后臺各類業務系統的服務通道,結合多級研發機制快速實現行社的特色化創新需求;二是行業客戶,主要是指省級或地方的財政、社保、交通、醫療、教育等政府企事業單位,通過對接開放平臺實現業務流程線上化;三是縣域專業市場,特別是線下產業鏈,融合互聯網進行產業升級的縣域產業大戶;四是區域性的互聯網應用平臺,包括專注地方政府主導的平臺或有一定用戶規模的地方特色平臺。
在為合作伙伴創造價值和利潤的同時,四川農信也通過這些應用獲得了更廣的獲客渠道和營銷手段。“首先作為省聯社,可以結合多級研發快速響應行社個性化的創新需求,緩釋系統集中建設的壓力;同時獲取寶貴的外部數據,為構建內、外部數據結合的大數據場景提供了支撐。”陳杰介紹說。
作為各地行社,通過開放平臺聚合了更多的客戶和業務場景,延伸了獲客和營銷的渠道,獲得了更多的低成本沉淀資金,提升了客戶體驗,增強了客戶黏性,同時可以自建個性化應用系統,通過開放平臺打通與省數據中心后臺各類業務系統的連接通道,實現自身個性化的業務創新需求。
“對于合作伙伴來說,借助銀行金融服務實現業務場景線上化的升級,一方面能提高服務效率、提升用戶體驗,另一方面可以更好整合上下游資源促進產業鏈升級,同時還能享受到農信機構海量客戶的流量導入。”據陳杰介紹,目前已落地的場景應用中,各方反映良好,取得了共贏的實際效果,這也讓他們進一步堅定了向開放銀行轉型的決心。
積極應對挑戰
通過“API開放平臺”實現“把銀行開進APP里”,通過標準化的服務接口、極簡化的編程、個性化的定制產品和服務,實現銀行與外部生態緊密無間的合作。
“移動互聯網生態里千萬級的APP,數以萬計的應用場景,也為開放銀行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但是,像任何一項新生事物一樣,開放平臺的打造也面臨來自多方面的挑戰,比如對風險防范的更高要求以及銀行系統運營能力的提高。”陳杰說。
銀行開放平臺的核心是安全。當前國家層面對網絡安全提出新的要求,監管機構對開放平臺尚未發布相應的指導規范和技術標準,由此帶來了不可控因素;而另一方面,日新月異的技術手段對銀行安全防護能力和自主可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此外,互聯網生態下因場景端而帶來對原有業務模式的重構,也為銀行業打造開放銀行帶來巨大挑戰。
在陳杰看來,銀行由原有自我封閉的體系轉變為面向互聯網的開放銀行時,合作伙伴往往成為生態“木桶”中的短板:在信息安全、數據隱私、業務連續性等方面均無法完全達到強監管下銀行的水平。因此在提升自身安全性的同時,還需要輔助和協同合作伙伴共同應對這些挑戰。
“互聯網應用重在運營,而傳統銀行在互聯網平臺運營方面缺乏經驗和資源儲備,如何打造一支集產品、技術為一體的運營團隊,在資源上如何傾斜,對銀行本身企業文化、組織架構也都會產生不小的沖擊和挑戰。”陳杰最后強調。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