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行駐甘肅西和縣崔馬村幫扶工作隊干部 邱琦)國家脫貧攻堅戰略在我省實施以來,農行甘肅省分行積極參與、主動作為,不僅大力開展金融扶貧,還扎實開展精準扶貧駐村幫扶工作。尤其是自2017年9月以來,派出骨干力量長期駐村幫扶隴南市西和縣洛峪鎮段家、袁付、蒲宋、何胡、崔馬5個深度貧困村。
省分行幫扶的五個貧困村位于西和縣南部洛峪鎮,這里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由于自然、歷史等方面的原因,社會經濟發展落后,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很差,長期處于貧困狀態,脫貧攻堅任務艱巨。除了段家村地勢較為平緩,農田耕作條件相對較好外,其余的何胡、崔馬、蒲宋、袁付四個村都處于陡峭的高山和狹窄的深溝,不僅耕地少,而且耕作不便,農業生產的條件很差。
目前,精準脫貧工作已經進入了攻堅沖刺階段。經過前幾年的不懈努力,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的狀況得到很大改善,社會保障和服務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戶、村脫貧的各項指標都已基本上達到。但是,如何確保貧困村按時高質量脫貧、脫貧后穩定發展和鞏固提升,培育和布局貧困村的主輔產業、穩定和拓寬村民的收入渠道,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幫扶工作的重點和主要內容。現根據我行幫扶的5個貧困村實際情況,對農業產業培育提出幾點粗淺的建議。
一、各村產業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省分行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前,幾個村都沒有明確的支柱產業,主要以小麥、玉米、洋芋、油菜等作物種植為主,產量不高,且基本上用于自身消費,商品化程度很低。從20多年前開始,村民開始種植花椒并逐漸獲得收益。目前,幾個村的花椒雖然種植總量較多,但仍處于“散、小、差”的狀態,自然生長,看天產出,銷售不暢;雖然還有中蜂養殖中草藥種植和販運等生產內容,但基本上是零敲碎打,沒有形成規模。由于缺乏產業支持,村民收入來源有限,收入水平很低,普遍對未來發展信心不足。
(一)勞務輸出為主要經濟來源,收入低,穩定性差。近年來,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是勞務輸出,其次是農業經濟作物種植。由于文化水平低,缺乏專業技能,大部分村民隨勞務輸出大流集中在新疆和杭州等地打工,大多從事簡單體力勞動方面的工作;很多人因為不知道勞動者權益保護,不知道訴訟維權,被欠、被騙的情況經常發生,甚至還出現在外務工一年,到頭來還要家里倒貼車費回家過年的現象,總體收入水平和穩定性都比較低。
(二)種植業缺乏主導中心,規模小,收益率低。農產品種植主要有小麥、玉米、洋芋等,種植的經濟作物有花椒、油菜、核桃、中草藥等。從近年來的情況看,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用于自身消費,商品率極低,經濟作物方面,袁付、蒲宋、何胡、崔馬的花椒種植規模逐年擴大,收入占比逐年提高,花椒已經成為4個村勞務輸出收入以外的最大收入來源,是這四個村農業生產的主要產品;段家村由于自然條件限制,以油菜和中草藥種植為主,但由于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收益很不穩定。
(三)養殖業量小戶散,銷售渠道狹窄,貢獻度低。除了種植業之外,這5個村還有一些小規模的養殖業,主要有土蜂、土雞、豬、羊、牛、馬等,蜂蜜每年大約能產5000斤,因為沒有進行產品質量檢測和市場準入認證,雖然質量上乘,卻只能低價在線下和附近地域銷售;雞每家散養10只左右,豬和羊每村20頭左右,牛和馬主要是往沒有生產道路的山地里馱運生產資料,由于規模都很小,對村民收入的貢獻度很低。近幾年養殖業雖然有一些起色,但養殖方式落后,規模小,收益低的狀況沒有明顯改變。
二、培育和發展花椒為主導產業的現實基礎
(一)地理條件適宜種植花椒。幾個貧困村地處西秦嶺邊緣的山區,農田分布在海拔1300米到1850米的高山坡上,年平均氣溫較高,雨量較豐沛,日照豐富,無霜期較長,比較適宜花椒生長,隴南花椒在全國也具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20多年前,蒲宋、崔馬、何胡、袁付等村就有村民開始種植花椒,并且逐漸從花椒種植獲得收益,經過近些年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動,花椒種植面積大幅度增長,目前已近3000畝,形成了一定規模,村民積累了一定的種植經驗。
(二)花椒性價比優勢明顯。幾個村的田地都處于陡峭的山坡上,單塊土地面積小、形狀不規則,而且農路窄陡、距離遠,無法進行機械化作業,耕作必須完全依靠人力,對勞動力消耗非常大。近年來,村里的青壯年基本都外出打工,村里主要是留守的老人和小孩,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缺口很大。花椒生長對土地的要求不高,管理的技術要求比較簡單,種植的勞動強度也不太大,老人小孩都可以參與;而且這幾年花椒市場規模逐步擴大,價格平穩走高,經濟效益遠遠高于種植經營其它農作物。
(三)干部群眾認同度高。由于這些年氣候異常,受個別個別年份異常氣候的影響,花椒出現過嚴重減產甚至絕收的現象,不少村民對此心有余悸。為了消除村民的顧慮,政府適時推出了花椒種植保險,以降低因異常天氣造成的損失。駐村工作隊也不斷和村民溝通交流,耐心宣傳政府“南椒北果”的產業發展指導方針和產業發展政策,并以村里花椒種植致富的人為榜樣,引導和鼓勵大家把花椒種植作為脫貧的支柱產業,目前已得到了村民的認可。僅崔馬村2018年、2019年花椒新增種植面積350多畝,說明在我們引導下村民對花椒產業充滿期待和信心。
三、花椒產業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一)日常養護不到位。花椒雖然是幾個貧困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但許多村民的種植觀念和方式還比較落后,一是怕占用耕地,大都種在田梗邊緣,還在樹間套種其它作物;二是不注意保墑護濕,僅靠雨水澆淋;三是不重視修剪除草,憑自然行長;四是不進行管理維護,冬春休眠期不追肥滅蟲,基本沒有有效的后期管理維護措施。由于沒有把花椒種植當作主要產業,沒有學習和掌握花椒種植的技術方法,沒有認真對花椒進行種植維護和管理,幾個村的花椒種植還比較粗放,花椒的產量和品質都有待提高。
(二)合作社發育遲緩。幾個貧困村的種植和養殖,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獨立作業模式,生產規模小,勞動力成本高,加之缺乏技術和規范,導致產成品附加值低,市場銷售議價能力差。當前急需改變“散、小、差”的種、養模式,發現和培養一批有文化、有能力、肯奉獻的致富帶頭人,引導村民走組織化、規模化、規范化的合作經營道路,逐步解決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中的問題,提高產品產量,提升產品品質,增加產業收益,增加村民收入。盡管在政府的行政推動下,幾個村注冊成立了多家合作社,但由于村民傳統觀念、產業發展層次等方面的原因,這些合作社基本是有名無實,沒有真正運作起來,在引領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村民收入方面還沒有發揮作用。
(三)市場拓展不到位。花椒作為一種調味品,其最大的終端市場是四川和重慶地區,武都的大紅袍花椒在川渝地區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都很高。但是,由于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當地的花椒銷售渠道沒有打開,主要靠周邊的小商販入戶收購銷售,種植收益受到很大影響。同時,本地村民普遍有一個心態,就是不愿意身邊人“占便宜”,寧愿把花椒賣給外地走村串戶的小販,而不愿意把花椒賣給本村的合作社,導致花椒成熟后,合作社無法收購鮮椒進行加工,無法對花椒的品質進行管理和控制,無法在銷售環節利用產品規模來提升議價權,也無法直接與外地的大客商和生產企業直接對接,銷售渠道不穩定,收益波動也很大。
(四)風險應對和補償機制待完善。花椒產業面臨的風險主要是種植中的自然災害和銷售中的市場價格波動。自然災害主要有育苗期的旱、澇,容易導致花椒樹體死亡;開花期的霜凍,會極大的導致減產甚至絕收;采摘期的陰雨,會導致香麻度和色澤度降低,嚴重影響花椒質量。市場風險主要是豐收年份銷路不暢、商販壓價,導致增產不增收。村民普遍缺乏應對風險的手段和措施,面對自然災害抱著看天吃飯的心態,對市場風險大多采取惜售壓倉的辦法,被動、低效。
四、培育和發展花椒產業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引導和鼓勵村民科學種植。幫扶工作隊要搭建并激活農民講習所這個平臺,開展科學種養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引導和鼓勵村民轉變傳統觀念,學習農業技術知識,用科學知識指導花椒種植,多種花椒,種好花椒,推動產業發展,推動增收致富。為了向村民們宣傳、普及農業科學知識,幫扶工作隊計劃廣泛收集整理花椒樹生長特性、養護要點,以及前沿的新式株苗、新型產品等視頻資料,利用每年后季農閑時節村民喜歡成群結隊湊熱鬧的特點,集中在村委會,通過手機微信、視頻投影、網絡電視等媒介手段,宣傳灌輸現代科學理念,督導村民借鑒并實踐疏間修枝、人工灌溉、無剌栽培、病害防治等技術,充分挖掘椒葉、椒籽邊料價值,提高作業規模、綜合效益、產量質量,提升綜合收益。
(二)引導和培養產業帶頭人。幫扶人員要發揮金融財務專業優勢,培養合作社負責人的管理意識和管理能力,幫助合作社建立財務管理制度、規范日常運作機制,解決資金籌集、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幫助和推動合作社成長,真正發揮合作社的帶貧、致富作用。同時,多方努力和爭取,幫助合作社引進相關設備,解決花椒集中加工的問題,提升產品品質;并嘗試對花椒產品進行分級分類處理,使產品適應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不同消費群體,提高花椒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三)引導和拓展市場渠道。幫扶工作隊一方面可以借助我行客戶管理系統,推薦、匹配優質潛力經銷商和客戶給本地村民;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人際關系方面的優勢,穿針引線,幫助村民去了解市場、認識客戶、拓展渠道;同時,還要積極利用網絡電商平臺,宣傳和銷售貧困村的土特農產品。駐崔馬村幫扶工作隊在幫助拓展市場渠道方面做了積極的嘗試,先后兩次赴成都與調料生產廠家、供應商洽談,初步建立起了業務合作關系,并在花椒、土蜂蜜、中草藥銷售方面取得了一定實效。
(四)引導主動抵御風險。幫扶工作隊要引導村民,積極應對和抵御自然災害。對于可能發生的春季干旱,要積極建設灌溉措施,有條件的可以采取地膜保墑;對于多雨可能發生的漬澇,要利用農閑季節,疏通田間水道,雨季可以及時引流匯積的雨水;對于春季霜凍災害,把閑置的麥草、油菜桿、玉米秸提前堆放到花椒地畔,在倒春寒發生時進行煙熏驅寒。同時,要大力宣傳農業保險,引導村民正確認識保險的救濟補償作用,號召村民積極主動地購買農業保險,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對于市場風險,一方面要主動與合作社配合,通過提高產品規模和質量抵消價格損失;另一方面要通過大力拓展域外市場、提前簽訂合同訂單、建立長期固定合作關系等措施,規避價格波動風險。
五、科學布局發展其它農業輔助產業
在大力培育花椒主產業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收入來源過于單一的風險,并結合各村有一定歷史和規模的養殖業現狀,引導村民適時發展養蜂、養雞、養豬等產業,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優勢,拓寬產業發展渠道。培養本土購銷隊伍,做到產得出,賣得好。通過一業為主,多業并舉,增加村民收入來源。
(一)傳承擴大蜜蜂養殖的規模質量。蜜蜂養殖在當地有悠久的傳統,雖然主要目的是自用,但積累了豐富成熟的養殖經驗。近年純天然蜂蜜價格一路走高,中蜂蜜每斤50元以上,土蜂蜜超過100元,而且蜂蜜收割與花椒采摘時間上有互補性,增收效果明顯。幫扶隊要調動村民的熱情,一是鼓勵自養的家庭增加蜂箱數目,委托合作社代養的增加投資金額,擴大養殖規模;二是協助合作社,做好產品質量和市場準入認證,通過生產車間再加工,提升質量和附加值,打開線上和外地市場。
(二)科學嘗試發展養雞養豬產業。5個村處于大山深處,無工業污染的綠色環境是發展養殖的最有利條件,而且養雞養豬可以為花椒種植提供豐富無害的農家肥,條件允許的話雞可以在花椒地里放養,具有一定的經濟循環性。幫扶隊要引導養殖戶,一是盡量采取合作社方式,避免單戶投資大、損失大的風險;二是要逐步擴大規模和引進新品種,保證種苗能完全適應本地的生態環境和飼養方式后,再繼續壯大;三是務必高度重視防疫工作,很多養殖戶認為深山不會有大的疫情,打一次防疫針就行。現在禽類病毒變異頻繁,一旦感染基本是整體覆滅,所以要引導聘用專業人員進行日常管護。
(三)建設培養本地購銷流通服務產業。長期以來,農業產業存在“豐產傷農,價高傷農”的現象,豐產年商販針對農戶急于出售的心理,大幅壓價收購,難以達到正常的期望收入;市場價格高的時候,往往是田間遠端銷售不暢大量積壓,而商販卻在終端環節層層加價。在農業規模化的過程中,一定要同步培養本地產品銷售隊伍。一是緊密依托合作社,降低成本,就近放心銷售;二是做強本地購銷人員,互助協作,做大規模,提升議價能力和盈利空間;三是暢通線上渠道,搭建電商平臺,覆蓋全國,分享互聯網紅利。
(農村金融時報 甘肅駐地記者劉沿峰 推介)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