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導致多個省市延遲復工安排,交通管制、商貿停業與人口流動限制,對國家經濟增長短期內形成明顯沖擊,特別是對與經濟波動強相關的中小微企業挑戰嚴峻。如何運用金融創新幫助中小微企業紓困,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疫情之下,中小微企業何去何從?
中小微企業在國內穩增長、穩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據統計,目前中小微企業提供了50%以上的稅收、創造了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完成了70%以上的發明專利、提供了80%以上的就業崗位、占企業總數的90%以上,并容納90%以上的新增就業。然而,本次疫情的發展,如同一只黑天鵝,給中小微企業經營發展帶來很大影響,特別是線下門店門可羅雀,交通物流運輸受阻、旅游、實體教育、文化娛樂等更是慘淡。從清華、北大聯合調研統計數據看,受疫情影響,29.58%的中小企業2020年營業收入下降幅度超過50%,58.05%的中小企業下降20%以上。同時,85.01%的中小企業認為其賬面上的流動資金僅能維持公司運轉不超過3個月,生存壓力凸顯。
為了扶持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等五部委出臺政策應對疫情支持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江蘇、上海、浙江、北京等多地下發配套措施,應對疫情對中小微企業的沖擊,力度罕見。其中,財政稅收手段、金融手段是最核心的舉措。從宏觀政策看,央行2月連續投放1.7萬億流動性,并啟動專項債和定向再貸款。從具體政策看,主要要求金融機構降低企業的資金使用成本,包括降低疫區企業和客戶貸款利率;維持企業和個人客戶的流動性,不抽貸、斷貸、壓貸,并推動貸款展期、無還本續貸、暫緩記入征信等。同時,也要求小貸、租賃、保理等非銀金融機構加大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并提升金融機構線上化服務能力。
二、千行千面,金融馳援需量體裁衣
雖然政策利好頻出,但如何從宏觀政策傳導到微觀個體,如何實現“金融活水”的定向滴灌,對不同處境的小微企業精準施策,是金融服務機構需要破解的難題。特別是不同行業受疫情影響各不相同,有的處于階段性困難疫情過后可能復蘇,有的可能需要經歷一個復蘇周期,有的新興行業在疫情下逆勢增長。同樣,不同狀態下的中小微企業在用款周期、節奏、服務方式上都會有差異,有的需要臨時性的應急流動資金支持,有的需要復工后盡快恢復生產經營的融資需求,還有的是臨時擴大再生產的資金支持,唯有量體裁衣,才能讓金融服務落地開花。
(一)餐飲、交通運輸等行業短期受較大影響,但疫情過后有望快速回溫。據統計,2019年春節期間餐飲零售企業銷售額超過1萬億元。當前,國內餐飲行業在疫情蔓延的情況下,受到較大影響。從1月23日開始,為避免因聚餐而產生的交叉感染,全國各地陸續下達關于餐飲停業的通知,行業幾乎全面暫停營業。這讓以中小企業為主體,原本就面臨“三高一低(房租高、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高、毛利低)”的餐飲行業雪上加霜。餐飲龍頭西貝董事長指出,其春節前后的一個月時間將損失營收7-8億元,公司現金流扛不過3個月,廣大餐飲中小企業壓力更大。按照普華永道估算,2020年春節受疫情影響,餐飲行業收入或減少50%至70%,相當于損失額5000億至7000億元。同樣,受到“封城”城市數量持續增加影響,外加返鄉或外出旅游人數大幅減少,給交通運輸業帶來明顯沖擊。據交通運輸部估計,2020年春節假期10天,全國鐵路、道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1.9億人次,比2019年春運同期下降近73%。截至2月6日,春運前27天全國發送旅客量比2019年同期下降35%。而在運輸行業中,特別是道路和水運運輸中,中小企業數量多、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需要引起關注。但必須看到,餐飲與交通運輸是民生剛需,物流更是諸多產業的關鍵環節,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餐飲和交通運輸行業將率先得到恢復,解除“限行”后百姓出行、貨運運輸和聚會就餐有望呈現一個爆發式恢復增長。此類餐飲、運輸等停擺企業面臨的是疫情期間維持企業生存和就業穩定的應急流動資金缺口和復工后經營恢復的資金缺口。
(二)商貿零售、教育培訓等行業兩級分化,線下業務受嚴重沖擊,新零售和線上教育孕育新機會。為了防止疫情蔓延,除了部分商超外,很多實體店鋪和專業市場紛紛停業。同時,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學生在家不外出、不聚會、不舉辦和參加集中性活動,各培訓機構也按要求取消各類線下課程。這些舉措對緩解疫情十分關鍵,但對于一些極度依賴線下場地的教育培訓機構對其產生重大不利影響。與此同時,行業呈現分化之勢,新零售和線上教育等異軍突起。從新零售看,人工智能、物聯網和移動支付等新技術推動無接觸零售快速發展——阿里無人超市率先登錄火神山醫院。生鮮電商、醫藥電商更是異軍突起,如叮咚買菜APP大年三十當天訂單量同比增長300%,并實現了客單價翻倍。從線上教育看,全國多地中小學和學而思等教育機構紛紛開設云課堂、云直播等,釘釘APP更在數千萬中小學生的需求和感召下,超越微信成為應用商店下載榜首。在開學延期的大趨勢下,在線教育必將迎來歷史發展新契機。
(三)醫藥、電商與信息技術等行業逆勢飛揚。疫情蔓延,醫療設備、抗菌藥、口罩、消毒用品等銷量飆升,使得醫藥行業短期將受益于疫情帶來的需求擴張,行業增速呈現階段性提升,并存在突發增產帶來的緊急備貨資金缺口。同樣,電商行業,更是延續多年快速增長的趨勢,京東、淘寶等在線訂單激增,而躺在沙發上刷手機看直播帶貨成為網購新時尚,并使得電商平臺商戶融資需求大增。而2月初各地陸續復工后,居家遠程辦公帶動信息技術行業需求暴增,遠程簽到、多人視頻會議、遠程協助文檔等成為很多職場白領的日常。遠程辦公作為一種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將在大規模實踐中促進相關信息產業發展,并帶動相關輕資產行業的融資需求增加。
三、同舟共濟,金融業“多家合”支持中小微企業
疫情下,不同處境中的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呈現多樣化、分散化、復雜化的特點。銀行業和非銀金融機構在小微融資領域,客群定位和能力優勢各異,各類金融市場主體以協同身位豐富供給結構層次將是一種高效的應對策略。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銀行系資金成本低、業務種類廣、覆蓋地域廣、產品類型多等特點,創新服務好中小微企業。另一方面,“7+4”等受地方金融機構監管非銀金融機構,也要充分發揮其靈活性強、效率高、客戶差異化等特點,與傳統銀行機構形成差異化優勢互補,形成層次豐富的供給機構,更有效廣泛的服務中小微企業紓困發展。
(一)銀行系金融機構
1、平衡好風險與業務發展,全面快速服務中小微企業。一是要圍繞疫情防控融資需求,建立快速響應機制,通過啟動綠色審批通道、簡化業務流程等方式,提高醫療、衛生、運輸等企業授信審批效率,滿足疫情防控應急資金需求。二是要做好區域、客群的風險防范與識別,區分行業特點和中小微企業的生命周期,優化模型與策略,并做好存量業務貸后管理。三是可以借助信用保證保險、融資擔保等增信措施,做好風險緩釋,協同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
2、順應輕資產行業快速發展特點,開展金融創新。為防控疫情催生的居家辦公、線上教育、電商、新零售等新興領域,融資需求都可能迎來快速增長期。但這類輕資產企業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可抵押資產較少,能夠體現企業競爭優勢在于人才、專利、產品設計、技術研發等不可見的、非實物性的資產。這些輕資產看起來比較“虛”,不像土地、廠房、原材料等重資產,可查勘、易評估,能計量,可記賬,傳統信貸模式難以衡量。金融機構一定要把握行業特性,因地制宜開展特色金融創新。比如,可以以電商平臺流水做好授信測算依據,開展網絡店鋪貸款;通過線上教育點擊率和流量作為測算依據,開展小額信用貸款,服務輕資產行業。
3、加強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應用,打造端到端全流程服務體系。受疫情影響,傳統網點和線下經營模式均受到很大沖擊,廣大金融機構都將金融科技提到了更為重要的位置。從舉措看,一是加強電子渠道布局,實現手機銀行、網絡銀行等多產品在線加載和服務優化,提升線下業務線上化水平。二是加強在線風控創新,特別是打造涵蓋貸前遠程進件,貸中遠程面審、微表情、智能問答庫等,貸后大數據監控、智能催收等的全流程體系。三是要在業務系統創新的同時,也要加快金融科技在管理運營領域的創新應用。
(二)非銀系金融機構
1、充分發揮信用保證保險、融資擔保的風險緩釋作用,撬動更多資金服務中小企業。一是要充分發揮信保、融資擔保作為“信用中介”在服務長尾小微方面的獨特觸點和風控優勢,著重發力銀行無法觸達和覆蓋的小微企業,依據不同企業生命周期和風險情況,提供適合的融資解決方案。。二是要積極探索能夠增強風險負荷能力的增信機制,比如聯合增信。多項卓有成效的普惠金融實踐驗證了聯合增信的價值,如:在河南蘭考模式的“四位一體”風險分擔機制中,保險和擔保按比例共擔風險;在安徽省“4321”政銀擔模式中,省擔保集團和融資擔保公司則共同參與了風險分擔。新冠疫情加劇小微企業的經營波動,而信保、擔保、聯保等多元增信方案能夠適應不同金融機構風險偏好,高效連接小微群體和資金資源。三是要用科技賦能創新擔保業務。比如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與包括采購、交易、物流等產業平臺開展合作,圍繞核心企業場景化業務上下游、涉農產業的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開展普惠型擔保創新。
2、順應不同企業生命周期和風險偏好,開展小額貸款業務。作為服務普惠金融的一支力量,小貸行業與中小微企業、“三農”、個體工商戶等嚴重受災群體實際上也是一種“唇齒相依”的關系。2月3日,中國小額貸款公司協會發出倡議,鼓勵會員加強對疫情防控相關領域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做好金融服務工作。具體來看,一是小貸公司要圍繞行業特點、風險表現和發展趨勢,一戶一策的開展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甄別和評估,對于醫療、在線教育等行業加大投入力度,對于暫時受災但發展勢頭良好的企業予以展期、無還本續貸等服務。二是要針對不同類別客戶,圍繞生命周期特點分類施策,做好貸后管理工作,防范風險實現可持續經營。三是小貸行業也應加大對在線服務模式的應用創新,推動自身線上化服務轉型。
3、推動醫療設備、廠房租賃等服務,開展金融租賃創新。一是部分金租公司可有針對性的增加醫療設備融資租賃投放力度,通過融資租賃、經營租賃等多種業務形式,為資金實力不足的中小醫療機構提供醫療設備支持,支持疫情防控。二是通過汽車租賃租金優化等方式,支持運輸物流類中小企業發展。三是通過設備租賃、機械租賃等方式,支持中小企業恢復再生產。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大趨勢不會變,但疫情短期陣痛對中小微企業影響不可忽視。廣大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一定要并肩作戰,通過金融創新幫助中小企業紓困,穩增長、穩就業,打贏新冠防疫攻堅戰。
關于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
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隸屬于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營公司下屬公司——平安普惠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依托于集團深厚金融背景,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聯合政府、高校、智庫等外部力量,致力于專業的金融行業研究,把脈小微信貸的發展脈絡、洞察小微信貸的政策動態、市場格局、模式演變、前沿科技等領域,為業界提供原創、深入的行業視點,貢獻國內外優秀創新實踐案例。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