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郝飛 王愛靜 通訊員 童曉蓉
浙江是民營經濟大省,也是民營經濟強省。在服務民營經濟方面,浙江農商銀行系統踐行普惠金融,為滿足人民群眾、民營小微企業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而努力。
農商銀行如何緩解民營企業首貸難題?如何為缺少固定資產的民營企業提供大額融資支持?本報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建德農商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吳兆洋。
記者:民營企業一旦獲得首次貸款,隨后的貸款則相對容易。那么,貴行如何緩解民營企業首貸難題?
吳兆洋:近年來,首貸難困擾著成立時間較短的民營企業。作為建德當地的本土金融機構,這兩年,我行全力做好首貸戶培育工作。
一是全面了解民營企業融資需求,先后開展走千訪萬、1717工程、百萬市場主體大走訪等系列活動,累計走訪1.7萬余家市場主體,全面摸排民營小微企業急難愁盼問題,為民營企業穩訂單、穩外貿提供金融服務。
二是信用信息共建共享。以提升服務中小微企業能力為出發點,依托與轄內20個部門合作,積極參與市政府數字化改革掛牌項目,不斷提高對轄內中小微企業貸款覆蓋率、可得性和便利度。
首先是加強市場主體信用體系建設。與建德市農業農村局合作,以農安信用為抓手、以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為載體,在草莓、雞蛋等產業上,扎實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并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已引入“主體信用評分”,實現915戶農安信用等級的生產主體(戶)信用信息共享,同時推出“共富農安貸”,為當地278家經營主體授信3.82億元,發放貸款3.26億元,累計讓利近800萬元。其次是與當地稅務局開展戰略合作,實現轄內1305戶A級納稅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并提供走訪對接,為其中454戶中小微企業提供21.32億元資金支持。再次是與當地經信局開展戰略合作,實現轄內17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的信用信息共享。還有持續便利市場主體登記。以“優化營商環境”為主線,與當地市場監管局合作,從消費環境、信貸投放、特色產業扶持等方面入手,深入開展“‘放管服’到草莓田間,‘共同富裕’在你我身邊”活動,將審批服務直駐一線、惠企禮包直送一線。
三是產品機制迭代更新。圍繞企業困難與需求,進一步完善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在強化正向激勵和評估考核的同時,再次優化審批權限,實現有需求企業24小時內響應,收齊資料后24小時內放款,讓客戶享受融資最多跑一次服務;圍繞企業招工、技改等過程中的困難與需求,我們創新推出17商貿貸、17新企貸等幾十種信貸產品,更好地匹配企業生產經營周期,滿足客戶資金臨時性、靈活性需求。此外,我行還主動對接商務部門,為中小型外貿企業配備專屬客戶經理,結合匯率避險、關貿E貸等產品,為相關企業推出綜合性金融服務方案,并給予外匯結算利率優惠,最高優惠可達120個BP。通過傾斜資源、下放審批權限、利率分層審批等措施,完善“一戶一價”營銷體系。
四是政策紅利應享盡享。聚焦酒店、餐飲、旅游等民營企業,推出1000張面值5萬元企業紓困抵息券、5000張面值1萬元經營戶紓困抵息券,凡符合條件的用戶可在申請發放貸款后使用,降低融資成本。同時,積極用好人民銀行專項再貸款、普惠小微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普惠小微貸款階段性減息系列政策,提升市場主體獲得感與幸福感。
記者:目前,銀行大額融資更多依靠固定資產抵押。對于缺少固定資產的民營企業來說獲得較大額度貸款相對較難,貴行如何為這類民營企業提供大額融資支持?
吳兆洋:近年來,隨著數字化改革深入推進,產業鏈發展縱向延伸,建德農商銀行在業務產品方面,不以抵押物為唯一風險把控條件,不斷謀劃新方向,支持民營企業大額融資需求。
一是數字引領促發展,積極對接當地經信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等部門,對民營企業出臺信用類、商標權質押、專利權質押、排污權質押等非固定資產抵押的融資產品。
二是產業延伸提質效,深入融入產業鏈發展,以本土核心企業為重點,根據業務訂單、合作記錄等維度,上線“鏈貸通”產品,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水平。
三是銀擔合作謀共贏,積極與杭州市融資擔保、浙江省農業融資擔保等政府融資擔保機構開展業務合作,引入第三方合作,不斷補充企業融資擔保方式。
(編輯 張鈺鵬)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