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宇 吳鑫
數字經濟時代對金融專業研究生培養的“復合性”“實踐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以金融職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產學研結合為途徑,與金融發展趨勢和中國特色需求相適應的創新型人才,已成為中國金融現代化的重要課題。
針對目前我國金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不匹配、校外實踐基地實訓效果有限、行業導師作用機制發揮不暢、校內課堂實踐實踐能力不足、校外教師隊伍建設困難等問題。筆者認為,金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應注重解決目前復合型金融人才需求的急增、創新型和應用型金融人才的短缺局面,從需求端著力,解決“供需”脫節問題:
一是加強多學科跨專業,強化多元培養。
現代金融學屬于交叉性學科的一種,涵蓋了市場營銷、經濟貿易、市場管理、電子商務等多學科知識。金融行業的新變化要求人才向專業且多元化的趨勢發展,金融學的內涵也在不斷地拓展和延伸,高校在金融人才培養上尤其要注重對學生多學科知識的傳授,建立面向未來的跨學科跨專業聯合培養機制。例如,可以通過專業的課程設置,將計算機專業、心理學專業、統計與分析專業與金融專業實現交叉互通,在實現人才培養多元化的基礎上,體現跨專業人才培養的趨勢與理念。采用問題導向和實踐導向的課程設計,跨學科的混合教學方式,使學生順利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例如,“中國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與發展問卷調查(2021)”顯示,目前,我國對跨學科的金融科技人才需求旺盛,尤其是上海、北京、粵港澳大灣區需求量最大。
二是提升校外實訓效果,深化產教融合。
深化產教融合將是應用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校企合作和產業融合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在人才培養環節中,找準微觀主體高校、金融機構、學生之間的利益聯結點,做好互贏互利的制度設計,高校必須有確保校外基地健康運行的組織架構、管理制度、資金保障制度和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等。從需求側著力,形成校企共建共管的文化制度氛圍,使校外實踐基地成為產教融合的穩定可持續利益共同體平臺,從而構建起基地的內源動力,切實提升校外實踐基地實訓效果。例如,湖南農業大學立足地方經濟發展,與20多家銀行、信托、保險、證券、基金公司合作,建立金融專業校外實踐基地,聘請基地優秀人才作為兼職導師,并將智慧農業、數字信貸、數字保險等元素融入金融專業實踐課程。
三是推進兼職導師制度重建,注重制度創新。
金融專業學生必須經過系統的實踐和實操才能順利掌握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國家應從制度上鼓勵金融業行家參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區別對待一般兼職工作,并給予校外導師“身份榮譽”,教育管理部門應指導高校出臺校外導師選聘與報酬制度。金融行業協會應建立校外導師專家庫,并根據入庫校外導師的道德情操、培養業績和能力發放“碩士研究生培養金融行業專家證”并實行動態調整的政策。通過實施行業自律組織的正向和反向促進機制,形成一種金融行業與企業協同高校,為金融專業人才培養創造良好氛圍與激勵的長效機制。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