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精神”是農信服務的精髓和風格,在農信機構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種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農信人貼近市場、貼近客戶。同時,也正是通過堅守“用腳丈量”這一模式,農信機構自身也得到了快速、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隨著信息化時代來臨,互聯網、大數據、移動支付、物聯網等現代科技加速應用,為商業銀行突破網點局限、優化業務流程、降低運營成本、高效服務農村提供了無限可能。如今,“用腳丈量”、親力親為的服務方式是否可有可無,不再重要?全行業給出的答案是,“用腳丈量”的服務不但不會消逝,還要與時俱進、發揚光大。
正是在這樣一個時代,“用腳丈量”的金融服務意義更加深遠。只有打造“線下溫度”與“線上速度”相得益彰的普惠金融服務格局,才能讓普惠金融釋放出更大能量。
因此,農信機構仍需持之以恒“背起背包、用腳丈量”,堅持上門服務、主動服務的理念,在新時代繼續發揚“背包精神”,做到信貸資金下鄉、便民服務上門、金融知識入戶。同時,要加大力度補齊自身在數字化轉型與科技金融拓展方面的短板,結合金融科技的應用,推動“地下”與“云上”融合發展,在走村入戶的每一次探訪和宣傳中,都能做到無縫對接高新技術手段,持續提升金融服務的速度、廣度和深度。
首先,信貸資金順利下鄉離不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多年以來,農信機構持續推進整村授信,不斷加大農戶貸款覆蓋面和用信率。進入數字時代,農信機構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重塑整村授信流程,通過對接村委會、政府機構等多部門數據,快速采集農戶基本信息,并運用大數據分析對農戶進行多維度畫像,實現精準授信。與此同時,通過線上回訪與線下走訪相結合的形式,進一步了解客戶金融需求,及時更新客戶信息檔案,提升整村授信準確性。
其次,在推動便民服務上門方面,農信機構應繼續加大線下走訪及網格化營銷力度,對農村、社區、城區重點商圈、小區,做到“定格、定人、定責”。同時,不斷根據轄區客戶特點優化服務,滿足特定行業或群體的需求;積極服務和融入縣域發展新格局,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完善各種便民服務舉措。
再次,農村地區是金融知識普及的重點區域之一。為確保將金融知識送到千家萬戶,農信機構應將消費者權益保護尤其是農村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的各個環節之中。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定期做好金融知識普及,并利用社交媒體和網絡平臺擴大宣傳面,覆蓋更廣泛的受眾群體。
除此之外,農信機構還可以探索銀政合作新模式。通過與當地政府合作搭建便民服務平臺,如鄉村振興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地方金融服務平臺等,通過服務平臺開展喜聞樂見的活動,吸引更多村民鄉親參與互動,進一步將金融資源向農村地區傾斜。
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用腳丈量”的金融服務模式不僅在農信系統,更已成為整個金融行業都在踐行的服務理念。“背包精神”必須與時俱進,農信機構應積極探索當今的“背包”中究竟應該裝些什么,也就是如何讓“背包精神”與信息化技術手段相輔相成,用進村入戶解民憂、田間地頭送溫暖的溫馨服務,加之高新技術的快捷便利,不斷詮釋新時代農信人“背包精神”的價值底色。
本報編輯部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