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金融機構在破解經營主體融資難題上持續發力,不斷拓寬抵、質押物范圍,逐步摸索出與地方發展相契合的抵、質押新模式,助推特色資源變成“真金白銀”,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但也應看到,新模式的推廣并非易事,市場對于新型抵、質押物的認可度仍需提高,用戶不敢貸、機構不愿貸這一問題仍然存在。與此同時,在新的服務模式下,如何更好把控風險和收益的平衡,也需要金融機構重點關注。
在盤活農村特色資源的道路上,金融機構的模式創新是一個循序漸進、適應市場變化的過程,盤活的“資源”種類和范圍在探索中不斷擴大,解決問題和服務“三農”的能力也在創新中不斷提升。
因此,下階段,金融機構在助力盤活農村資產資源方面不能故步自封,應持續保持充分的活力以及向未知領域探索的精神,在產品研發上始終強調創新與拓展,在模式與路徑探索上,則應將眼光打開、將思路敞開,去發現更多尚未開發的資源,抑或去挖掘原有模式中更深更廣的潛力和能量,以永葆活力的狀態,持續推動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逐步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具體來看,在提高市場認可度方面,首先,金融機構應對新研發的產品和服務進行廣泛且深度的普及,消除用戶對新產品的疑慮和困惑,提高用戶對新型抵、質押物的認知和接受度。相應地,這也要求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及時更新并拓寬專業知識,提升對新型抵、質押物的理解和實際操作能力,無論是放貸前的抵、質押物判定及額度測算,還是貸后管理對新型抵、質押物的情況監測。
其次,創新不能簡單停留在產品本身,金融機構還應主動加大推廣力度,及時摸排當地用戶生產和企業發展情況,精準匹配出合適的服務對象,促成新產品能夠快速落地見效。
與此同時,金融機構仍需不斷探索新的抵、質押物。例如,數據資產、平臺流量、品牌價值等無形資產,并不斷完善抵、質押物評估體系。對于自然資源相對不豐富的地區,則可以通過借鑒同業相關經驗,復制出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推動實現自然資源變資產。
除此之外,金融機構可以嘗試通過金融科技賦能,進一步拓寬抵、質押物范圍。但同時也應注意,需要根據不同抵、質押物特點,制定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做好風險防控。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利用區塊鏈技術、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等手段,對自然資源的價值進行精準評估,包括歷史價格走勢、供需關系、環境影響等因素,多維度評估資源價值。同時,運用大數據同步分析農戶信用狀況,在綜合評估資產價值和客戶信用后發放貸款,降低不良貸款率。在貸后管理環節,金融機構可以通過物聯網設備對自然資源進行實時監控,確保抵、質押物的安全和完整性,還可以建立風險預警模型,實時監控自然資源市場動態,及時發現潛在風險。
本報編輯部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