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時報-農金網吉林訊(記者李新艷 通訊員楊光輝)金秋十月,樺甸市樺郊鄉曉光村新裝迎客:目之所及,但見大街小巷井井有條,屋舍儼然,青磚白墻整齊劃一,美麗庭院清潔舒適;挑眼望去,田野山間,稻田鋪金,山花爛漫,林果蒼翠。
如果走遍樺甸,你就會明了,曉光村的嬗變只是當地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幾年來,樺甸市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總抓手,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用實干擔當譜寫了一曲新時代山野崛起的華彩樂章。
發展特色農業 讓產業更興旺
近年來,樺甸市糧食生產平穩,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始終保持12萬公頃以上,總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10萬噸以上。但一個拷問隨之而來:如何在傳統農業的老路上走出新意?
產業興旺可謂鄉村振興的重中之中。樺甸市用實踐給出了這樣的回答:凝心聚力,在發展特色農業上狠下工夫。2019年,該市研究制定了《樺甸市平歐大榛子產業發展實施意見》,重點推進10個百畝大榛子園區建設。目前,10個大榛子標準示范園已全部建設完畢。與此同時,以甜糯玉米、食用菌、中藥材、棚膜經濟以及林果業為主的特色產業也在蓬勃發展,種植面積4.28萬公頃,糧經種植比例達到2.9:1。
“吉農牧貸”的推出,讓養牛場(戶)和畜牧龍頭企業有了充足的資金保障,為當地特色養殖業注入了源頭活水。在省龍頭企業金牛牧業的帶動下,樺甸黃牛區域存欄量達12萬余頭。2019年,“樺甸黃牛”成功加冕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據統計,2019年末,該市畜禽總飼養量達到257.2萬頭(只),肉類、漁業總產量分別達到2.154萬噸、4811噸。
目前,該市玉米提質增效綜合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等實用技術推廣面積已達102萬畝,耕、種、收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99.5%、89.7%、62.1%,糧食作物機械化綜合作業水平達到85.04%。
青山碧水藍天 讓生態更宜居
“這幾年,我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馬路干凈了,圍墻規矩了,路燈、綠化一應俱全。環境好了,人好像也精神了許多。”八道河子鎮新開河村村民陸淑清說。
樺甸市將治理工程建設內容擴展至鄉容鄉貌整治、污水處理、河道整治、畜禽養殖場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戶庭院亂堆亂放整治等,注重公路沿線、旅游景點、居民集中區域全面鋪開,同步推進。
年初至今,全市村莊清潔行動投入資金1100余萬元,發動農民群眾投工投勞3.9萬人次,156個村899個自然屯共清理垃圾2.2萬噸,清掃院落7.88萬座,清理糞堆及農業生產廢棄物1.1萬噸,拆除各種廢棄建筑物201處,清理農村道路2318.6公里,清溝渠2837.4.公里,清理公共場所864處。
夯實基層基礎 讓治理更有效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領路人的創新思維和干事本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治理能否收效。為了夯實基層基礎,樺甸市積極實施“薪火計劃”,選拔配備村級后備人才1797人,增強了農村干部隊伍的儲備和活力,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后備人才支持和有力的組織保證,提高了村級硬實力。
有效治理離不開法治建設。在平安鄉村創建中,樺甸市深化拓展網格化服務管理,配優配強基層一線平安建設力量,深化農村“一村一輔警”工程建設;推進農村“雪亮工程”建設,高標準完成了三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在全市156個行政村加強基層人民調解委員會建設,提高服務群眾、維護穩定的能力和水平。打造吉林地區首家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全市156個行政村實現法制學校、法律服務站、“一村一律”法律顧問制度全覆蓋。
精準脫貧攻堅 讓生活更富裕
樺甸市堅持把發展產業項目作為脫貧之本,努力變“輸血”為“造血”,確保實現持續穩定脫貧。2019年,該市推行“龍頭企業+聯合社+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實施整市推進項目2個、整鄉整村推進項目53個,年底人均分紅1073元,同比增長53.2%;10個貧困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44個,實現收入161.43萬元,受益貧困戶317戶,戶均年增收1167元;幫助貧困戶發展庭院項目418個,實現戶均年增收1800元。
多線進軍全面突擊,樺甸市在脫貧攻堅戰中不斷取得勝利:截至2019年底,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底的2.12%下降到0.07%,1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
鄉村振興完成了樺甸全域旅游的最后一塊拼圖。旅游業成為當地“431”綠色產業體系的一個重要引擎,引領樺甸不斷邁向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據統計,2019年,樺甸市游客接待量達118.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8億元,分別增長11.3%和22.8%。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