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時報-農金網北京訊(記者郝飛)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已進入關鍵躍升期,而科創企業作為重要力量,在發展過程中,時常面臨難以估值的“知識產權”無法獲得相匹配融資的難題。上海銀行在服務科創企業的領域步步耕耘,不斷推陳出新,優化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產品,盤活“知本”變“資本”,將科技企業“軟資產”轉變成銀行用于風險控制的“硬手段”,為科創企業解決融資難題,助力其重振經營。
挖掘“軟資產”價值 化解科企融資難題
近日,暢的新材料及其全資子公司智譜納米通過2件專利質押,成功獲得上海銀行20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解決了企業擴大經營所需資金的燃眉之急。
暢的新材料是一家專注于研發、生產和銷售光學及電子納米新材料的綜合性高新技術企業。企業希望購入價值6000多萬元的先進生產線,并計劃于今年第三季度投產,但受疫情影響資金較為緊張,急需“輸血”。上海銀行得知后,第一時間為企業設計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方案并進行專利評估。
融資方案確定后,企業又面臨資料無法提供完全,法人無法進行面簽等困境,上海銀行特為其開通綠色審批通道,積極開展線上化金融服務,2周內即完成20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的各項審批流程,為暢的新材料送去“及時雨”。
科技企業缺乏傳統意義上銀行看重的“硬資產”,但這并不等同于“無資產”,其擁有包括知識產權、品牌、數據以及未來走向資本市場可能的股權增值等,都是能夠帶來經濟收益的“軟資產”。上海銀行整合內外部各方資源,深入挖掘企業的“軟資產”價值,創新抵質押物,優化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產品,構建與傳統擔保不同的風險緩釋新模式,尤其是重點培育利用大數據進行風險評估的能力,踐行金融初心,精準解決知識產權密集型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拓寬服務外延 首創“專利許可費融資”
A公司是一家擁有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和核心技術的醫學檢驗所,由于多項研發項目同步推進,而又無多余的知識產權等核心資產可供質押,令該企業一時陷入窘境。
在了解企業的訴求后,上海銀行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基礎上,首創“專利許可費融資”模式,服務邊界進一步延展,即A公司將專利未來收款權質押給銀行,以此獲得1000萬元現金流補充,極大緩解了A公司的經營壓力。
“專利許可費融資”并不會發生專利所有權的轉讓,但會給企業帶來穩定的現金流,通過創新質押融資模式,緩解了企業急需用款的困境,為輕資產企業融資開拓了新路徑。
“獲得銀行的資金支持后,我們擁有了充盈的流動資金,進一步推動檢測業務的擴張,助力企業重振生產,加速恢復日常經營,高效落地轉化醫學研究成果。”A公司負責人坦言。
數據顯示,2021年,上海銀行專利質押和商標質押登記總體數量和金額在上海地區同業中均穩居首位,并成功落地了質押融資評估金額和授信金額最高的純商標質押知識產權貸款,首創的專利許可收益權質押融資模式獲得2021年上海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十大典型案例的稱號。
責任編輯:李美麗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