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耿文
“自從屋頂上安裝了這個太陽能光伏板,每年都會有一筆不錯的收入。”在遼寧省大石橋市文甲村,村民馬大娘指著房頂的太陽能光伏板,樂呵呵地向《農村金融時報》記者談起,“這相當于好幾畝地的收入,而且還旱澇保收。”
馬大娘老兩口一家一直以都以種地、養牛為生。去年,老兩口家安裝了光伏新能源電池屋頂。記者粗略估算了下,每塊板前5年每年租金60元,之后的20年每年租金40元。她家屋頂安裝的69塊太陽能光伏板,目前,每年有4000多元的收入。
“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是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明確要求。因此,如何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三農”面臨的重要課題。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財產性收入既是需要加快補齊的短板,同時也蘊含著很大增長潛能。分布式光伏的安裝應用,有效利用了農戶的屋頂,無疑成為激活鄉村沉睡資產、增加農戶收入的全新“利器”。
據了解,馬大娘家的光伏新能源電池屋頂來自于中和農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和農信”)旗下的新能源業務子公司鄉居新能源安裝。2022年,中和農信投資并承建的光伏新能源項目在遼寧落地生根。
“太陽能電站預期壽命為25年,這對農戶而言是一筆可靠、穩定、長期的經濟收益。農戶僅需簽訂屋頂出租合同,不需要任何投入,即可收取固定保底租金收入。”中和農信相關業務人員向記者介紹,目前,中和農信已和當地政府、電網企業合作探索出一整套簡單、透明的與農戶合作共建的開發模式,已經在大石橋2個鄉鎮完成裝機容量8.86MW,實現并網180戶,每年能為每個家庭帶來新增收入4000多元。
作為深耕“三農”領域的小額信貸服務機構,多年來,中和農信秉承“服務農村最后一百米”的使命,踐行普惠金融,扎根縣域市場,堅守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為不能充分享受傳統金融服務的縣域客群提供小額信貸服務,幫助他們解決融資難題,賦能實體經濟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中和農信業務覆蓋全國20個省的400多個縣(區),貸款余額151.7億元,在貸客戶37.5萬余戶,戶均余額4萬元,貸款平均使用時間231天。項目累計放款638.5萬筆,金額1195.1億元,超過800萬農戶從中受益。
目前,中和農信通過廣覆蓋、深觸達的線下服務網絡與技術領先的數字服務平臺,已經建立起了貼合農村小微群體實際需求的綜合服務體系。通過多年的經驗積累與運作,真正建立起了“離客戶最近”的服務優勢。這也正是中和農信開展農村戶用光伏的底氣。
“我們的核心優勢還是在于市場開發與維護,而這種優勢來自于中和農信多年積攢下來的服務經驗與業務基礎。”中和農信的這位負責人說。
記者了解到,為了確保安裝、維護等各個環節的安全,中和農信還與保險公司合作,為每個電站投保,以確保電站能夠安穩使用25年,讓農戶沒有后顧之憂。
“對于農戶來說,不需要付出什么,尤其是對于家里缺少勞動力的家庭,這筆收入很重要,可以起到穩定支撐的作用。”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循環普惠專委會秘書長蔣南青博士告訴記者。
“雙碳”戰略的實施,為光伏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戶用新能源看似小而散,實則大有可為。這項業務也是中和農信綜合服務的重要補充,讓我們在助力鄉村綠色發展有了更多立足點。”中和農信的工作人員如是說。
以大石橋市為例,大石橋市所在地區具有利用太陽能的良好條件,同時大石橋作為菱鎂礦產豐富的資源型城市,是名副其實的電力消費大戶。光伏項目的推廣應用,可以最大化地實現清潔能源就地生產、就近消納,對當地能源結構轉型起到重要作用。
根據規劃,在大石橋地區,結合當地的農戶及房屋庭院實際情況,中和農信將在未來兩年內,開發建成100MW分布式光伏,惠及合作農戶2500多戶,年均發電13萬MWh。以運行25年計算,累計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80萬噸。
“高度標準化的光伏項目很快就可以在中和農信400個項目縣內得到復制,這對于光伏項目的整縣推進以及‘雙碳’目標的實施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中和農信相關負責人表示。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