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磊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山西山多地少,“底子薄、欠賬多、城鄉差距大”成為制約山西鄉村振興的最大障礙。
近年來,山西依托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自然資源、多元的地質地貌等諸多優勢,采取統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斷加強產業發展布局、努力健全完善推進鄉村振興新機制等一系列舉措,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作為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金融引擎”,山西銀行業緊密結合地方實際,挖掘地域特點、支持特色產業、創新信貸模式,以特色金融為山西鄉村振興注入金融“血液”。
“小黃花”逐漸變成大產業
被譽為“黃花之鄉”的大同市云州區有著600多年的種植歷史。當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但是多年來黃花產業卻一直不溫不火。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近年來,大同市以云州區為中心,大力扶持黃花產業,區域化布局、規模化擴張、產業化運作、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全力發展致富“黃金產業”。
在大同黃花產業的發展道路上,地方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聯合打造的“黃花金融”模式可謂功不可沒。記者了解到,該模式圍繞黃花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提供全產業鏈金融服務,釋放政策紅利,采取“能授盡授”的再貸款授信方式和“一次授信、周轉使用”的再貸款發放方式,按照上限為當地法人金融機構授信,鼓勵其“能貸盡貸”,再貸款撬動效應達1.2倍;創新“黃花金融”產品,由人民銀行大同市中心支行指導轄內銀行機構和保險機構創新推出黃花e貸、新農貸、農保貸以及黃花價格指數等金融產品,構建資金保障鏈條,滿足黃花產業發展需求;打造“黃花金融信用生態圈”,組織金融機構依托電商渠道,打造基于農戶、龍頭企業、電商平臺和金融服務站形成的點、線、面產品推廣格局,構建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服務鏈,為產業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對于“黃花金融”對企業起到的幫扶作用,云州區加工黃花的龍頭企業大同三利公司負責人龐乃東告訴《農村金融時報》記者,2021年為了保護市場,三利公司進行保護價托底收購黃花,雖然地方政府給了很多優惠政策,但是3000多萬元的收購資金把他難住了,東挪西借,眼看就要到黃花采收季了,好不容易湊了2000萬元,但還有1000萬元的缺口。由于當時沒有有效的抵押擔保,向銀行貸款這條路也走不通,一籌莫展之際,農行云州區支行的工作人員主動找到了他,加緊調研審批,很快就將貸款發放給公司。
龐乃東說:“沒有這筆錢,影響公司的經營不說,關鍵還會極大打擊老百姓種植黃花的積極性,影響當地黃花產業今后的發展。多虧農行云州區支行工作人員加班加點工作,不到一個月,1000萬元貸款就進了公司賬戶,節約了時間成本,且利率還低。”
農行云州區支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農村金融時報》記者,因為黃花的季節性很強,要及時采摘及時加工,所以三利公司這筆貸款要得特別急。在了解到三利公司的情況后,支行從上到下都想了很多辦法,在符合規定的情況下,流程盡量簡化、政策盡量爭取,引進了大同市財信融資擔保有限公司,解決了該公司沒有有效擔保抵押的難題,在黃花采收季到來之前順利為三利公司發放了貸款。這也是自2017年云州區支行創新推出“黃花e貸”產品后發放的一筆最大額度的貸款。截至今年上半年,農行云州支行累計發放惠農貸款1462筆,合計金額為2.18億元,其中為黃花產業農戶及企業累計發放貸款近1.2億元。
除農業銀行外,農業發展銀行、郵儲銀行、中國銀行等機構也紛紛推出了“黃花金融”相關特色信貸產品。在各家銀行信貸資金支持下,如今的大同已經是“遍地黃花”,主產區云州區黃花種植面積從2011年的1.68萬畝發展到如今的17萬畝,形成109個“花農”村。黃花被開發成黃花菜品、冰鮮黃花、黃花飲料、真空冷凍黃花等100多種產品,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8億元,“小黃花”逐漸變成了“大產業”。
如今在山西,不僅僅是“大同黃花”,像“黃土高原蘋果”“小雜糧”“設施蔬菜”等受益于銀行機構信貸支持的“特、優”農業項目還有很多。在金融活水的灌溉下,這些“特、優”農業發展步入“快車道”,在實現農戶增產增收的同時,也成了鄉村振興的“加速器”。
給特色產業裝上“金融引擎”
快10年過去了,武偉偉依然記得公司成立之初的艱難情形,建了兩幢不到2000平方米的羊舍,又東拼西湊買了500只絨山羊開始養,隨后就是整天為錢發愁。
2018年,他從農發行貸到了第一筆200萬元的貸款,2020年貸款又增加到500萬元。記者見到武偉偉時,他剛還了農發行500萬元的到期貸款,“這500萬元貸款馬上會又續上。”武偉偉感慨地說道:“這個創新貸款模式不光救活了公司,呂梁市好多小民營企業都靠著這個模式活了下來。公司現在的經營狀況和市場前景越來越好,好多家銀行都有了給公司貸款的意向。”
對于讓武偉偉等小微企業受益的這個貸款模式,農發行呂梁市分行相關負責人概括為十六個字:政府增信、銀行增貸、企業帶動、農戶增收。
據悉,呂梁市全市累計培育各類農副產品加工企業1000余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1226個、家庭農場651個。但受企業自身發展不足以及農業特性局限,“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一直困擾和制約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融資難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涉農企業無法擴大規模,有些企業甚至連生存都成問題,這導致地方農業特色產業多年來得不到長足的發展,無法實現穩定增收。
上述農發行呂梁市分行相關負責人向《農村金融時報》記者介紹,為改變這樣的狀況,2017年以來,農發行呂梁市分行積極創新,會同呂梁市委市政府,針對地方特色產業進行信貸支持,由政府財政資金設立風險補償基金,為企業融資增信,撬動農發行5-8倍杠桿的特色產業信貸支持。該模式以“政府增信+企業資產應抵盡抵”解決了擔保問題,通過“銀行+企業”解決了融資問題,采取“企業+農戶”解決了農戶增收致富問題,為金融支持產業發展闖出了一條新路。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為了給特色產業裝上“金融引擎”,山西各家銀行機構都在積極探索新模式、摸索新做法,不斷創新金融產品、開拓辦貸模式,讓金融活水源源不竭地流入田間地頭,讓山西的特、優產業發展步入了快車道,也讓廣大農戶在鄉村振興大潮中更有干勁、更有信心奔向致富之路。
(編輯 張鈺鵬)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