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耿文
作為扎根吉林大地的金融主力軍,近年來,吉林省農信系統通過加大信貸投放、創新金融產品、優化服務模式等務實舉措,將更多金融“春雨”澆灌于沃野良田,助力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加大信貸投放力度
“備春耕期間,我急需周轉資金。在扶余聯社客戶經理的建議下,我參加了聯社的‘異業合作聯盟’試點活動,并順利獲得該聯社的100萬元貸款支持。”扶余市新站鎮的化肥經銷商五洲豐農資經銷處負責人老張向《農村金融時報》記者介紹。
據記者了解,老張口中的試點活動,是扶余聯社與各農資經銷商開展合作,在為其提供低息貸款的同時,還通過組織集中簽約會,為其下游常年合作的種植大戶提供批量信貸服務,并以差異化利率定價形式,適度降低貸款利率。這也是扶余聯社打通金融支持農業產業鏈、精準提供信貸支持的重要舉措。
自去年四季度開始,吉林省農信系統持續開展整村授信、“秋收季、冬藏季、春耕季”等系列服務活動,對重點領域重點客戶加大服務力度,強化走訪對接,主動上門問需,積極提供授信服務,切實提高農村金融服務可得性、便捷性、普惠性。截至目前,吉林省農信系統累計組織送貸上門場景化營銷服務286場次,走訪農戶44.6萬戶,對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5萬戶。
為滿足備春耕生產重點主體的資金需求,吉林省農信系統進一步優化貸款限額政策,提高支農貸款額度上限,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資經銷商、糧食經紀人等資金需求量大的客戶群體,將信用貸款額度由最高30萬元提高至100萬元,將更多金融活水注入“三農”領域。
不斷優化金融服務質效
針對春耕生產農時短、資金需求急的特點,吉林省農信系統大力發展數字金融,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了農村數字普惠金融信貸系統,創新推出“吉信—農e貸”線上貸款產品。該產品具有“一次授信、循環使用、隨貸隨用、隨有隨還”的特點,客戶使用手機銀行即可完成線上申請、線上簽約、線上還款。截至目前,吉林省農信系統“吉信—農e貸”余額184.4億元。
家住農安縣農安鎮紅衛村的種植大戶田大哥經營著300多畝耕地,主要種植玉米。春耕時節,購買化肥和農機具的資金仍有缺口。農安農商銀行客戶經理下鄉走訪詳細了解情況后,為其推薦了“吉信—農e貸”,僅用時30分鐘,18萬元信貸資金就發放到位。
同時,吉林省農信系統致力于走好“千軍萬馬+金融科技”特色服務道路,線上線下齊發力,讓農民春耕融資更便捷、更高效。
在線下,堅持“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的原則,開辟“快捷通道”、設立“綠色通道”,在確保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對符合放貸條件的春耕備耕生產資金需求,優化辦貸流程,執行優惠利率,提高審批效率。
在線上,大力推進農村數字普惠金融信貸系統、移動展業平臺等工具推廣運用,客戶經理隊伍主動“送貸上門”,努力讓客戶從“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轉變。
在產品創新方面,圍繞農業生產周期特點和不同經營主體的需求,打造“吉農云”涉農產品體系;針對客戶抵質押不足,推出“吉農—易擔貸”“吉農—銀擔貸”產品,拓展增信渠道;針對黑土地保護及鹽堿地治理領域,推出專屬信貸產品“吉農—黑金貸”;針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域,推出專屬信貸產品“吉農—良田貸”,全力滿足各類經營主體多元化融資需求。
落實各項惠農利民政策
“如果沒有公主嶺農商銀行的大力支持,就沒有我們家庭農場今天的發展。”位于公主嶺市雙城堡鎮大磙子村的海蘋農場實際經營人說。
海蘋家庭農場主要經營玉米種植、銷售及農產品初加工。在公主嶺農商銀行的信貸支持下,農場經營規模從年均流轉土地100公頃擴大到當下的500公頃,農場還被評為國家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
為積極落實支農惠農政策,保障高標準農田建設春耕備播資金需求,公主嶺農商銀行今年提前與該農場對接,采用“信用+組合擔保”方式為其發放貸款500萬元,并充分利用再貸款政策工具,主動降低貸款利率,幫助節省貸款利息支出10余萬元,為農場生產經營減輕了負擔。
在春耕備耕的關鍵時期,吉林省農信系統積極落實各項惠農利民政策,著力破解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全力保障春季農業生產。
全系統通過管理提升、流程優化,努力壓降運營成本,把業務和運營支出的壓降全部轉化為貸款利率下調空間,向各類涉農主體合理讓利,備春耕貸款利率較同期下降0.81個百分點。同時,積極運用人民銀行再貸款政策,充分發揮支農支小再貸款作用,為農戶農企提供充足的優惠資金。截至目前,吉林省農信系統累計申請支農支小再貸款資金16.08億元,切實減輕了“三農”主體付息壓力。此外,積極落實財政貼息政策,與省農擔合作推出并大力推廣線上化銀擔支農信貸產品“吉農—易擔貸”,進一步擴大適度規模經營主體貼息政策享受覆蓋面,幫助符合條件的“三農”客戶減輕財務負擔。
截至目前,吉林省農信系統累計投放備春耕貸款168.07億元,同比多投放21億元,支持農戶超過13萬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4700余戶;糧食產業貸款余額309億元,較年初增加13億元。
(通訊員張雷對本文亦有貢獻)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