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時報-農金網北京訊(記者田耿文)日前,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簡稱《規劃》)中明確,到2025年,農業基礎更加穩固,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梯次推進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脫貧地區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生豬產能鞏固提升,棉花、油料、糖料和水產品穩定發展,其他重要農產品保持合理自給水平。
業內人士表示,《規劃》中的很多內容都旨在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將有效激發鄉村振興潛力,為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按下“快進鍵”。
在糧食生產方面,《規劃》指出,壓實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實施重要農產品區域布局和分品種生產供給方案。穩定種糧農民補貼,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和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擴大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支持有條件的省份降低產糧大縣三大糧食作物農業保險保費縣級補貼比例。穩定發展優質粳稻,鞏固提升南方雙季稻生產能力。大力發展強筋、弱筋優質專用小麥,適當恢復春小麥播種面積。適當擴大優勢區玉米種植面積,鼓勵發展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飼料。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增加高油高蛋白大豆供給。
《規劃》提出,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保障稻谷、小麥、玉米等谷物種植。
在生豬生產方面,《規劃》提出,健全生豬產業平穩有序發展長效機制,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將豬肉產能穩定在5500萬噸左右,防止生產大起大落。
《規劃》指出,深化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改革完善中央儲備糧管理體制,加快培育多元市場購銷主體,提升重要農產品收儲調控能力。健全糧食儲備體系,保持合理儲備規模,合理布局區域性農產品應急保供基地。實施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健全農產品進口管理機制,穩定大豆、食糖、棉花、天然橡膠、油料油脂、肉類、乳制品等農產品國際供應鏈。
在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上,《規劃》提出,強化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生態導向,構建新型農業補貼政策體系。調整優化“綠箱”“黃箱”和“藍箱”支持政策,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精準性、穩定性和時效性。推動建立“三農”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繼續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支持農業農村力度。實施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獎補政策,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穩妥有序推進農產品收入保險,健全農業再保險制度。發揮“保險+期貨”在服務鄉村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值得關注的是,《規劃》十分重視科技的支撐作用。比如,《規劃》指出,要聚焦生物育種、耕地質量、智慧農業、農業機械設備、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關鍵領域,加快研發與創新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及產品。
展望2035年,《規劃》指出,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責任編輯:李美麗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