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時報-農金網北京訊(記者田耿文)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優化完善‘保險+期貨’模式”。至此,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七年提及“保險+期貨”。這也表明,“保險+期貨”在切實保障農戶收益、推動鄉村產業健康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高度認可。
記者了解到,大商所作為在“三農”服務中首倡“保險+期貨”模式的交易所,7年來,投入資金約9億元,共開展“保險+期貨”項目600個,覆蓋2892萬畝土地,總現貨量1457萬噸,涵蓋玉米、大豆、生豬、豆粕、雞蛋、豬飼料成本指數、雞飼料成本指數、生豬養殖利潤指數等9個品種和指數,理賠12.76億元,160萬戶農戶受益。
特別是2021年,為引導期貨市場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大商所在“大商所農民收入保障計劃”中,投入約2.56億元,支持239個“保險+期貨”項目完成運行。其中,全縣覆蓋項目保費自籌比例近70%,推動財政資金參與“保險+期貨”渠道打通;在河南遭遇特大暴雨災害之時,對河南立項的2個縣域覆蓋項目全力支持,做到能保盡保,保障受災地區農民的基本收入。
此外,大商所還在原“掛牌督戰”貧困縣專設31個“幫扶專項項目”,支持資金約750萬元,繼續在通過產業幫扶手段綜合施策、多點發力,最終實現理賠約1333萬元。在西藏地區首次設立7個“西藏專項項目”,涉及4個藏區縣,服務農戶1萬余次,為西藏地區養殖戶發展產業保駕護航。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大商所經過20年深入研究和產業跟蹤,于2021年年初上市了我國首個活體交割品種——生豬期貨。
生豬期貨上市一年多來,穩健運行,產業客戶積極參與,在推動我國生豬產業保供穩價、健全生豬產業平穩有序發展長效機制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考慮到2021年產業將大概率受到豬價下行周期影響,大商所在2021年農保計劃中加強對保障生豬價格項目的支持力度,并引導機構重點服務中小養殖戶,使生豬期貨成為大商所首個上市當年便納入農保計劃的品種。2021年“大商所農保計劃”完成運行124個生豬項目,覆蓋全國28個省份,預計支持資金逾8000萬元,實現理賠1.67億元,有力支持了中小養殖戶穩收增收。
此外,為更好服務鄉村振興,大商所還加大干辣椒等對地方經濟發展影響重大的區域性農產品的期貨品種研發力度,以打通區域經濟微循環;布局溫度指數等涉農商品指數及指數衍生品研發,在原溫度指數歷經12年運行基礎上,與國家氣象中心聯合編制的新版“大商所溫度指數”即將正式發布;深化“一品一策”,不斷提升農產品市場運行質量,不斷提升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加快場外市場“一圈兩中心”建設,通過場內場外市場協同發展,擴大期貨衍生品市場服務“三農”覆蓋面,進一步發揮好期貨市場在助力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獨特作用。
大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促進市場安全平穩運行和功能有效發揮的基礎上,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立足期貨市場優勢和功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凝聚各方優勢合力提升支農效應,多措并舉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為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貢獻“期貨智慧”和“期貨力量”。
一是高質量做好涉農產品工具供給,圍繞中央一號文件對“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要求,推動黃大豆1號、黃大豆2號和豆油期權上市;同時繼續加強對乙醇、原木、干辣椒、茶油等品種研發力度,加快溫度指數等涉農指數型合約研究布局。
二是持續優化玉米、生豬等農產品合約規則,通過“一品一策”全方位提升農產品市場運行質量,促進功能有效發揮。
三是擴大場外市場業務涉農覆蓋面,在倉單、基差、互換等場外業務上引入更多品類、區域和品質的涉農品種。
四是繼續支持開展以“保險+期貨”為主體的“農民收入保障計劃”,聚焦一號文件精神重點,對大豆、生豬等品種和幫扶等項目設立專項支持。
五是持續強化產業培育,多舉措鼓勵和引導農業產業企業通過期貨市場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六是持續做好對甘肅秦安、四川金陽等地的過渡期幫扶工作,堅持綜合施策,充分發揮期貨行業及市場各方力量,形成幫扶合力,助力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責任編輯:李美麗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