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耿文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強化產業發展聯農帶農”。實際上,在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就已經明確提出了“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
近年來,期貨交易所發揮期貨市場功能,始終堅持“聯農帶農”的探索和實踐。
“大連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大商所’)積極發揮期貨市場功能,充分調動發揮合作社、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積極性,探索聯農帶農機制。”大商所相關業務負責人介紹,通過“保險+期貨”等方式服務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000余家、支持農戶超180萬戶,推動形成了多方協同發力,共促農民穩收增收、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長效機制。
據悉,2015年以來,大商所結合多年來在田間地頭的實踐經驗,首創農民對接保險、保險對接期貨的“保險+期貨”模式,開辟了金融業聯合助農的新路徑,之后又通過在后端引入基差收購、擴大試點覆蓋范圍等方式不斷提升對農民的保障程度。
2023年,大商所聚焦春耕融資難和秋收售糧難問題,引入商業銀行和龍頭企業,進一步整合各方力量,推出“保險+期貨”升級版——“銀期保”。據初步統計,大商所8個“銀期保”項目共服務規模化種植主體22個,覆蓋種植面積33.24萬畝,涉及保費1942萬元、貸款數額6678萬元,預計賠付率達140%。
“對農民來說,規模化、機械化種植在帶來高產的同時也帶來了更高的資金需求。有了‘銀期保’,前期銀行為我們農戶提供了100多萬元的貸款額度,保障了種地的資金問題;龍頭企業還與我們提前簽訂了銷售訂單,解決了糧食銷售的問題。”參與“銀期保”項目的北大荒集團黑龍江八五五農場有限公司董事長苑慶偉告訴《農村金融時報》記者。
同時,大商所還聚焦農業產業鏈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效應,積極發動產融基地“上一課、拉一把、帶一程”,推動上下游企業穩健發展、產業鏈整體穩鏈強鏈,既促進了上下游涉農企業學好、用好期貨、期權等工具實現穩健經營,也使得一批收糧企業能夠將保底價位、二次點價等條款寫入收購合同,從而間接起到了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作用。
數據顯示,2023年,大商所12個農產品期貨和6個農產品期權品種合計年度成交超13億手、日均持倉超800萬手,市場保持穩健運行,流動性水平合理充裕,有效承接了涉農主體市場風險。
多年來,鄭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鄭商所”)在積極踐行和創新“聯農帶農”機制方面,通過開展“保險+期貨”“商儲無憂”等工作,持續推進期貨市場助力鄉村振興,為農民增收和“三農”事業發展貢獻了期貨力量。
以“保險+期貨”為例,2023年,鄭商所“保險+期貨”工作圍繞擴大、規范、優化的試點工作方針,以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主題,做實做好“土特產”文章,進一步發揮特色農產品期貨優勢,擴大規模、區域與品種,規范全過程管理,優化保費來源與保險成本,推動試點工作取得新突破。
數據顯示,2023年,鄭商所支持開展“保險+期貨”試點項目44個,覆蓋蘋果、紅棗、花生、糖料蔗、甜菜、棉花等多個地方特色優勢農產品,總保費規模約為4.15億元,其中鄭商所支持約1.74億元,財政支持約1.35億元,承保相關品種種植面積約250.44萬畝,共為17.31萬農戶、118.63萬噸現貨提供93.44億元風險保障,進一步保障了農民增收,發揮了“聯農帶農”機制的重要作用。
談及未來如何發揮期貨功能,鄭商所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鄭商所將深入學習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以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工作目標,持續完善涉農期貨品種規則體系,加快涉農期貨期權品種供給,多舉措促進農產品期貨品種功能發揮,在助力農業產業鏈經營穩定、提升農業現代化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做好新年度“保險+期貨”“商儲無憂”等工作,促進實現農業豐收、農村和美、農戶增收。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