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可以預見,這將會成為銀行業下階段的重點工作之一。
隨著國內首個數字普惠領域金融行業標準在去年出臺,銀行業金融機構以數字化模式開展普惠金融業務更加有規可依、有章可循。但由于行業標準主要由大型銀行和數字技術實力較強的股份制銀行起草,因此對中小銀行并不具備普適性。而中小銀行作為服務縣域和農村的主力軍,理應擔起共同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職責。
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大型銀行在打造數字平臺、推廣特色產品及完善智能風控等方面已打好堅實“地基”,自家“明星”產品也已在全國范圍內投入使用多年,并隨著時代發展需要動態優化。對于大型銀行來說,下階段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應注重將工作重心向數字化賦能農村地區“供應鏈”業務傾斜,挖掘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企業組成的客戶群體的金融需求。與此同時,做好農村地區數字風險防控,構建覆蓋農村地區全客戶、全產品、全過程、全渠道的風險防控體系。
對于中小銀行來說,則不能一味照搬照抄大型銀行的發展軌跡,更應注重“小而美”,堅守“數字化是為了更好服務縣域和支農支小”這一核心思想,不斷加快和深化自身數字化轉型,助推數字普惠金融尤其是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
首先,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重要基礎,也是中小銀行拓展的優勢所在。中小銀行應優化縣域乃至村域數字金融服務,對前期“整村授信”積累的數據不斷更新,并嘗試針對農戶、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推行無感授信,最終打造出“無感授信、有感反饋、動態增信”的全流程信貸服務。同時,借助科技力量推進小微企業擔保體系建設,并借助這一契機探索出適合“三農”的業務風險管理體系。
其次,線上線下齊發力打造普惠金融場景。中小銀行有著人緣地緣和渠道更下沉等優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更有利于中小銀行掌握數據的真實情況和增強客戶黏性。因此,在縣域,中小銀行應從“衣食住行”入手,加大走訪力度多“跑數據”,并加強與政府部門合作,打造數字政務、智慧社區、智慧校園等業務場景。在鄉村上線綜合服務管理平臺,開展走訪宣傳,為村民提供政務、村務、金融等多項線上服務,并通過上線積分制項目,鼓勵村民深度參與鄉村治理,最大限度發揮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潛力。
再次,作為中小銀行的一大特色,線下網點是穩固當地業務的制勝法寶,數字化轉型亦應體現在對線下網點的升級上。中小銀行可以通過加強與外部機構合作,如科技公司、互聯網公司等,借助它們的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推動網點服務“上云”,提升客戶體驗。
此外,由于數字金融知識專業性較強、涉及面較廣,不少農村居民對新事物抱有畏難情緒,且隨著時代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這種心理可能加劇。因此,中小銀行還應大力開展走訪宣傳或舉辦講座培訓,提高農村居民對數字金融的認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更好促進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
本報編輯部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