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怡明 王愛靜
近年來,金融機構圍繞數字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積極探索,取得顯著成效,但受數字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村居民金融素養不高等因素制約,發展仍面臨諸多難題,需進一步強化政策協同,完善發展路徑。
為此,《農村金融時報》記者近日采訪了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金融管理學院副教授許嘉揚,探討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目前存在的堵點和未來方向。
記者:數字普惠金融在助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可發揮出哪些優勢?
許嘉揚:一是提高農村居民金融可得性。發展數字普惠金融,農村小微企業及農戶可直接通過手機、電腦等工具獲得銀行轉賬、電子支付等常規金融服務,實現“金融服務不出鄉鎮”。
二是提高農村地區資源配置效率。數字金融拓寬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范圍,從源頭上解決農業產業特別是未設立銀行網點區域的農村產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給農戶提供了獲得金融服務的新途徑。
三是降低金融機構服務成本。數字普惠金融具有高效、快捷、低門檻的特點,助力金融機構以低成本為數量龐大且分布廣泛的中小微企業等普惠群體提供服務。
四是推進農村產業鏈式發展。數字金融以科技方式整合分析產業鏈中的大數據,通過整合供應鏈系統,提供從生產到銷售的一站式金融服務,不僅能夠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還可以為農村產業發展提供新動力。
記者:目前,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制約因素有哪些?
許嘉揚:首先,農村金融基礎設施有待完善。一是農村地區數字化整體水平偏低。二是鄉村數據治理體系不健全。目前,縣域內歸集的農民信息數據多由政府各主管部門掌握,各部門間的數據互通共享情況不佳,信息數據整合不足,難以形成有效的綜合信用信息數據庫。
其次,農村居民金融素養有待加強。農民對數字技術的掌握整體不足,部分中老年農民尚不能熟練使用互聯網、智能手機等工具。農村“熟人經濟”和線下借貸的傳統觀念固化,對數字化金融服務缺乏基本信任,導致數字金融產品推廣應用難。
再次,農村地區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大部分地區數字化建設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路徑尚處于探索階段,各部門協調機制還不完善,鄉村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政策推動力還需增強。
記者:下階段,如何更好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
許嘉揚:一是推進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動農村金融數字化轉型。一方面,推進農村支付體系建設。政府部門要加強數字新基建統籌布局,加大在農村、偏遠地區的資源投入,持續擴大數字網絡和信息服務覆蓋面。另一方面,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將其納入數字經濟、優化營商環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等重點工作框架,強化考核激勵;打通政府跨部門之間、金融機構之間“數據壁壘”和“信息孤島”,推動各類數字資源跨部門、跨行業再整合、再利用,形成鄉村領域全量數據庫。
二是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需求為引領,提升農村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產業配套。在負債端,以數字化手段,利用數字化產品,打造適合農村需求的存款、理財、支付結算產品;在資產端,結合農業生產和種植養殖業周期,創新涉農信貸產品和服務,滿足農業經營主體階段性、周期性、季節性、分散性等差異化金融需求。金融管理部門要引導差異化競爭格局。一方面,推動大型銀行、互聯網銀行充分發揮在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優勢,打造多元化數字小微信貸場景,探索構建數字金融生態。另一方面,鼓勵有條件的中小銀行加強對線下采集小微企業信息的標準化處理,依托數據資產優勢,探索與大銀行、科技公司開展技術合作。
三是加強數字金融使用風險識別能力,提升農村居民金融素養。不斷提高涉農群體對數字金融的認知度、認可度,完善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多元化解機制。一方面,加強數字金融知識普及,引導農村居民深入了解數字金融產品的使用。另一方面,創新數字金融宣傳方式,借助社交平臺,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強的新媒體形式,調動農村居民參與學習積極性。此外,強化金融投訴處理,在保護合法權益的同時,加大對拒不償還銀行貸款行為依法依規懲治力度。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