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怡明
當前,金融支持春耕備耕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提早謀劃依舊是今年的一個明顯特色。
不少涉農金融機構從去年底就著手準備,與新年“開門紅”活動一體推進、制定專項工作方案、優先配置“三農”信貸資源,一系列舉措足以體現金融機構對糧食安全和春耕備耕工作的高度重視。
從金融機構自身角度看,提前介入春耕備耕一方面有助于緩解春耕季節性資金需求旺盛的壓力,為農業生產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另一方面,準備戰線拉長也讓金融機構有更充分的時間根據當年農業生產特點籌備出更契合的金融產品,而非簡單套用已有貸款產品,“換湯不換藥”。
與此同時,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也成為春耕生產的亮點。
目前,不僅僅是大型銀行,越來越多涉農機構開始將春耕備耕和數字技術、金融科技深度融合,金融支持春耕備耕正朝著數字化轉型不斷邁進。
隨著自身軟硬件水平不斷提高,目前不少農商銀行已有能力開發出純信用信貸產品,使農戶在春耕備耕期間通過手機銀行即可完成簽約、放款。在此基礎上,也有不少涉農金融機構嘗試運用數字化農村金融服務平臺,通過科技手段摸排農戶、農企需求,更快速地做好人員分配對接,提供精準金融服務。
可以預見,數字化金融賦能春耕備耕生產將成為未來一個明顯趨勢,而春耕又是檢驗金融服務“三農”能力的一場大考。下階段,金融機構應趁勢而上,不斷探索將服務春耕備耕與數字化場景深度融合,強化科技賦能,更好助力農業生產。
一方面,金融機構應繼續優化純信用信貸產品,并借助數字化、智能化的金融科技手段,優化風控模型系統和審批流程。對于急需資金的農戶,可以在前期進行系統評估后,通過電子錢包、手機銀行、微信小程序等便捷渠道,引導其線上辦貸、自助放款,確保不誤農事、不誤農時。
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運用金融科技檢測和大數據分析為農戶畫像,精準掌握當地農戶種植情況、經營數據,綜合測算春耕備耕信貸需求量,預測后續經營及還款情況,從而為其適配出相關金融產品,在周期、利率、抵押物等方面做到更為契合,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銀行自身風險。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