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耿文
日前,由大連商品交易所牽頭,在黑龍江省立項的“銀期保”大豆種收專項項目已順利結項,項目服務種植大戶和合作社15家、北大荒國營農場2家,覆蓋種植面積33.24萬畝;總體最終賠付率為143%,獲得農業農村部及相關部門的肯定。
黑龍江是我國大豆主產區。近年來,我國大力支持大豆油料擴種,并對大豆種植進行補貼,大豆種植面積持續擴增。隨著大豆產業逐步市場化,種植主體開始越來越多利用“保險+期貨”模式來轉移收入端的風險。2023年,大商所在此前“保險+期貨”項目基礎上,系統性引入銀行和龍頭企業,推出“銀期保”大豆種收專項項目,推動大豆產業健康發展。
“銀期保”項目如何服務大豆相關主體?產生了怎樣的效果?《農村金融時報》記者日前走進黑龍江北安、鶴山等地,對該項目進行實地調研采訪。
破解種糧主體
融資、售糧難題
“2023年,我們合作社種地21萬畝,主要種植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在我20多年的種地經歷中,嘗過種地的‘甜頭',也嘗過因自然災害損失300多萬元的‘苦頭’。”在位于黑龍江北安市的革命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現年41歲的理事長李富強表示,“2023年參加了‘銀期保’項目,收入得到了切實保障。而且如果沒有‘銀期保’,合作社很難拿到銀行5100萬元的貸款來保障大豆種植。”
李富強談到的“銀期保”,是大商所2023年在“農民收入保障計劃”中推出的“銀期保”大豆種收專項項目。據悉,該項目在運行過程中采取“龍頭企業+銀行+保險+期貨”模式。該模式是“保險+期貨”收入保險的全面升級,首次引入龍頭企業和銀行參與,旨在“保收入”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探索解決種植環節融資難以及后期行情不佳時售糧難的問題,為大豆種植提供綜合性金融保障。
北安的“銀期保”大豆種收專項項目由中糧期貨牽頭實施,共覆蓋合作社大豆7.5萬畝,依托收入險保單和龍頭企業訂單,郵儲銀行為合作社發放低息貸款共計5100萬元。該項目總保費388.80萬元,其中交易所支持272.16萬元,最終實現保險賠付988.04萬元,賠付率達254.13%,切實保障了種植者的收益。
作為該項目的龍頭企業,中糧貿易黑龍江公司提前與規模化種糧主體簽訂了收購合同,收購價格根據大豆收割期內豆一期貨價格和升貼水確定。在大豆收獲入庫后,中糧貿易黑龍江公司按照收購價格支付的糧款將首先用于償還銀行貸款。待糧食銷售后,通過向投保主體提供二次點價權,在保障投保主體基本收益的基礎上,給予其享受大豆價格上漲收益的機會,使大豆不僅能“賣得出去”,還能“賣得上價”。
二次點價環節的好處讓李富強深有感觸:“我們在交糧時拿到的價格其實相當于保底價,后來在11月下旬,大豆期貨有一個短暫的沖高,一度漲到了5100元/噸。在中糧期貨的提示下,我們抓住這個窗口期點價,獲得了48萬元的額外收益。期貨市場幫我們把豆子賣了個更好的價錢。”
位于北安市西北方向的鶴山農場,也享受到了“銀期保”項目帶來的好處。以中信期貨有限公司與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在鶴山農場聯合開展的“銀期保”項目為例,該項目總保費約210萬元,共保障大豆面積約3萬畝,對應大豆現貨量約4500噸,為鶴山農場提供了近2000萬元的風險保障。
“2023年鶴山農場種植大豆33萬畝,玉米11萬畝。由于市場糧食價格走勢偏弱,出現了售糧難的問題。同時,由于生產資料受市場價格影響小幅度上漲,出現了種植成本上漲情況,導致種植者收益下降。”北大荒集團黑龍江鶴山農場有限公司副經理佟北生向記者介紹,農場參加了2023年“銀期保”大豆項目。該項目為農場種植戶提供收入保單和收糧訂單服務,以及售糧后的二次點價機會,大大增強了農場經營的穩定性和收益能力。“銀期保”在之前傳統收入險基礎上,進一步幫助種植者解決融資難和售糧難的問題。
形成資金和風險管理閉環
實現多方合力助農
在業內人士看來,“銀期保”是一項為投保主體提供從種到賣全周期服務的金融創新,其最大的特點是在原有的“保險+期貨”模式上,系統性引入銀行和龍頭企業形成閉環。在前端,銀行基于大豆遠期訂單和收入保險為投保主體提供貸款;在后端,龍頭企業與投保主體簽訂大豆遠期訂單以及基差協議進行收糧。
“以確定的基本收入保障應對種糧主體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多種不確定性,是‘銀期保’模式能夠持續運行的基礎。”中糧期貨“保險+期貨”業務總監陳馳介紹,“保險+期貨”本身具有的基本收入保障功能和風險分擔作用,對于銀行提供貸款非常關鍵;同時,“銀期保”實現了農業產業鏈的上下游資源整合,打通了農業生產全鏈條服務,最終形成風險管理閉環和資金閉環,不僅切實保障了種植主體的種糧意愿和還款意愿,還可以在總體上實現各方共贏。
“對于銀行來說,收入保單和收糧訂單對于銀行發放貸款起到了增信的作用。在給予貸款支持后,一旦經營遭遇自然或市場風險,種植主體也能盡快拿到售糧款和保險賠付金額用于歸還貸款。”郵儲銀行北安支行副行長程雷介紹。
當農作物市場價格低于農戶預期,不少農戶往往會選擇觀望惜售,但惜售也是有風險的。對此,中信期貨黑龍江分公司產業總監周美玲介紹,“銀期保”項目恰好解決了農民惜售的問題。農戶不僅能夠在秋收交糧后第一時間拿到糧款,龍頭企業收購之后還提供給投保農戶提供一個為期2個月的二次點價的機會。
“今年,還準備擴大種植規模到40萬畝。”談及未來的發展規劃,李富強信心滿滿地說,“對這個‘銀期保’項目很滿意。大商所給予了70%的保費補貼,保險公司保價格和產量,中糧貿易提供訂單服務,還有郵儲銀行給予貸款支持。我們合作社只管安心種糧就可以了。”
佟北生也談到,希望今年還能參加大商所“銀期保”項目,建議擴大試點的規模,并且期待大商所能增加玉米品種試點。
無疑,北安、鶴山等地“銀期保”項目的成功推進,為金融服務“三農”和實體經濟、保障農戶大豆種植收益等,都發揮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