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怡明
農田上方飛馳而過的無人機、田間地頭不斷穿梭的新型農機……一部手機、一個遙控器、一塊電子顯示屏,正成為農耕生產的新農具。
進入八月中旬,多地夏糧收購接近尾聲。今年農耕生產的一大特色莫過于傳統農業生產與數字、科技深度融合。從農機裝備到智慧農業平臺,如今的糧食生產科技感十足。而這背后,金融機構不斷發揮橋梁作用,強化科技應用能力,為農業發展添勢賦能。
近年來,金融機構在數字化支農道路上尋求突破,愈發注重以數字化方式推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優化營商環境、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民生,尤其是偏遠鄉村地區社會民生。
在一系列創新舉措下,金融機構對于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應用日益嫻熟,場景建設路徑逐步明晰、細節精準,對農業生產支持也不斷向智能化、精準化邁進……如今,銀行業正掀起一場農村金融“數智”發展的熱潮。
“數字農耕”助農業提質增效
近年來,傳統農業正加速向智慧農業轉型。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將服務與智慧農業場景不斷融合,通過搭建數字共享平臺、創新金融產品等舉措,推動農業生產方式不斷變革。
中國銀行研究院銀行業與綜合經營團隊主管邵科向《農村金融時報》記者介紹,近年來,銀行業通過搭建多元化服務渠道體系,以輕型網點、助農點形成對傳統物理網點的有效補充,加快對便攜式移動智能柜臺配備升級改造,加大在重要農時對偏遠地區的金融服務力度。同時,強化場景建設思維,依托數據庫建設實時掌握農戶農耕信息,加快完善有針對性的線上線下信貸產品,降低授信門檻,增加授信范圍,提高審批效率,不斷以數字化手段推動農耕生產。
今年春耕期間,在黑龍江北大荒智慧農業農機中心,技術人員不斷驗證多個人工智能大模型,據了解,這些模型都應用在春耕中。隨著北大荒集團開啟數字農服新模式,中國銀行黑龍江省分行主動對接,為該項目提供1100萬元資金支持。
數字化農服讓北大荒種植戶享受到實實在在的便利,農戶點開“中銀E農通”專區,在線就能完成貸款申請。依托北大荒數字農服系統,中國銀行可提取到農場農業種植生產、融資需求等各類數據,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農戶少跑腿”。
類似的還有中信銀行協同中信農業,將其數字農業系統和銀行支付結算系統整合,搭建“慧種田”智慧服務平臺,打造農業數字化服務方案,實現30萬畝農田線上化種植,直接管理成本下降50%、畝均產量提升20%。
在農耕生產中,農機裝備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重要內容,是體現我國制造業和農業科技水平的重要載體,是引領農業現代化的科技“鐵翅膀”。開展農機裝備產業鏈金融服務也成為銀行機構近年來支持鄉村振興的一大創新舉措。
記者從農業銀行了解到,該行創新推出“農機貸”,針對農機裝備產、供、銷、用各環節金融需求,圍繞農機裝備全產業鏈,為各類客群提供“線上+線下”一攬子金融服務,打造智能化、數字化金融服務手段,形成“鏈式”金融服務模式。同時,創新推出“智慧農服”“智慧合作社”等金融場景,利用北斗、大數據等科技手段,為農服主體提供“共享農機”等數字化服務,助力解決“三農”重點行業、重點領域融資難題。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金融機構通過租賃、借貸、抵押等方式,可以幫助農民使用智能農業設備、物聯網技術等手段,更加精準地管理農田。金融科技還可以提供天氣預測、市場趨勢分析等服務,幫助農民提前應對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增強農業生產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
數字化賦能特色產業發展
如今,創新數字化信貸產品助力特色產業發展,正成為不少金融機構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的一項戰略舉措。在田利輝看來,數字化對于推動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融資、產效、協同和升級四大功能上。
“數字化能夠創新融資模式,通過技術手段解決傳統信貸中難以評估、監控的難題,為特色產業提供更靈活便捷的融資渠道。同時,可優化供應鏈管理,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此外,還可形成產業協同平臺,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信息共享和協同合作,形成更緊密的產業生態,并通過數據分析、智能決策等手段,幫助企業發現市場機會,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方向發展。”田利輝說。
近日,興業銀行濟南分行依托總行生物資產數字化監管平臺,成功為山東泰安市某種豬飼養企業發放10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據悉,這筆貸款的貸后管理等工作依托興業銀行總行生物資產數字化監管平臺3.0監管方案開展。通過這一方案,可遠程連接企業所有牧場內的數字攝像頭,實現“銀企互聯”,借助AI視覺盤點算法,實現生物資產盤點和實時監控。
農業銀行杭州分行日前上線“畜牧貸”數字化系統,養殖主體只需通過手機端的“浙牧通”應用,即可申請貸款。
農業銀行杭州分行鄉村振興金融部/縣域業務部部門經理張琦告訴記者,為支持生豬保供,該分行力推畜禽活體抵押貸款,探索利用智能耳標、項圈以及接入政府監管系統等數字化手段,來獲取活體牲畜相關數據,目的就是實現對活體牲畜的識別、管理和監管,以便精準掌握貸后情況。
在受訪專家看來,利用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可有效降低農業產業鏈各主體、各環節的信息不對稱,使農戶的各類資產轉化成銀行認可的資產,支持銀行有效控制相關金融風險,進而加大信貸支持力度。
與此同時,不少銀行機構通過數字平臺應用,連通政府、企業、農戶、銀行多方發力,促進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型。
甘肅定西市是全國馬鈴薯三大集中產區之一。建行甘肅省分行針對馬鈴薯產業發展普遍面臨的上游農戶、合作社、核心企業、政府機構等痛點問題,融入產業各方個性化設計,建成覆蓋農業全產業鏈的綜合服務平臺——藍天馬鈴薯農業產業鏈平臺,形成政府監管監測、核心企業營運管理、上下游客戶金融服務于一體的產業鏈運營模式。
“銀行業以場景建設思維,利用數字化技術深入挖掘農業龍頭企業相關數據,加快構建針對現代農業及三產融合的全產業鏈服務模式,可以更好地滿足處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多元化金融需求。”邵科說。
數字支付場景向農村延展
近年來,隨著移動支付等數字化支付工具不斷普及和發展,極大提高了農村地區支付效率,為農村居民提供便利高效的支付體驗,推動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在田利輝看來,數字化金融服務的普及使農村居民能夠享受更加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務,有助于解決農村地區融資難題。一方面,移動支付技術的普及簡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農村居民的支付效率和滿意度。另一方面,移動支付平臺與農村電商平臺的結合為農產品提供更廣闊的銷售市場,幫助農民實現增收。此外,數字化手段加強了農村與外界的信息交流,使農村居民能夠及時了解市場動態和政策信息。
在四川雅安,雨城惠民村鎮銀行積極拓展“支付+”場景,開展“惠民惠農”移動金融終端進萬家活動。據悉,該移動金融終端以智能手機為載體,搭建便民服務平臺,讓客戶足不出戶輕松完成各類生活繳費;打造線上推客平臺,助力小微商戶實現農副產品推介銷售;線上信貸申請方便快捷,解決客戶融資難題。
在廣東云浮,云浮農商銀行豐富“移動支付+”場景建設,聚焦民生支付領域場景,牽頭建設6個移動支付示范鎮,以智能POS機具、“悅農e付”收銀臺等設備為群眾提供小額取款、轉賬、余額查詢、便民政務服務等。同時,推出智慧校園項目,利用支付H5、大數據、云應用等技術將校園一卡通應用與手機銀行結合,在云浮中學等學校成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智慧校園金融服務,方便學生及家長通過手機銀行開展移動支付繳費。
探索農村金融數字化創新路徑
隨著金融機構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程度逐步加深,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在受訪專家看來,當前金融支持數字鄉村建設依然面臨諸多挑戰,例如,金融基礎設施不足、農民數字素養不高、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問題,以及數字鴻溝導致的服務不均等。
“一方面,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互聯網等信息通信網絡覆蓋面和深度有待提高,農村居民使用數字技術的知識和技能相對較低,長期存在‘數字鴻溝’問題,不利于數字金融服務拓展;另一方面,數字治理和規則不完善,數據資源質量相對不高,多數‘三農’經濟主體缺乏充足的信貸數據、經營數據和信用數據,銀行信用評估難度較大,風險管理成本較高,影響金融服務效率。”邵科表示,農村地區金融人才相對匱乏,特別是專業化數字金融人才的欠缺,大大制約著銀行數字化賦能。
因此,對于金融機構來說,下階段應積極探索農村金融數字化創新路徑,以數字金融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田利輝表示,銀行業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農村地區網絡覆蓋和智能終端普及,同時開展數字素養教育,提高農村居民對數字化工具認知和使用能力,并強化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機制,確保其個人信息和交易數據的安全性。此外,還需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針對不同地區和產業需求,定制差異化解決方案,并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振興的投入力度。
在邵科看來,銀行業還應加快針對“三農”經濟主體的信貸、經營和信用數據庫建設,在監管允許的框架下加大與政府、第三方機構數據合作,推動農村地區數字治理和規則的完善,提升數據資源質量;組建數字化金融人才隊伍,強化系統性培養力度,加強人才引進;加強對數字技術及數字金融服務的宣傳推廣力度,提高農村居民對數字金融的認知認可程度。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