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郝飛
日前,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陸磊表示,多年來,人民銀行多措并舉,大力支持普惠金融發展,支持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推進鄉村振興,更好服務社會民生。目前,金融服務的可得性、覆蓋面、滿意度持續提高,金融改革發展成果惠及了越來越多的群眾。
截至今年7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達32.1萬億元,同比增長17%;授信戶數達6239萬戶,已覆蓋超三分之一經營主體。全國涉農貸款余額50.47萬億元,同比增長11.6%。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進一步提升普惠金融貸款額度,需要銀行業不斷創新抵押、擔保方式。
創新擔保方式增加可貸額度
在地方政府與金融監管部門的積極推動下,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環境已得到顯著改善,但在申請較大額度及中長期貸款方面仍面臨一些困難。
金融行業資深從業者、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對《農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銀行為民營和中小微企業匹配較大額度和中長期貸款,需要創新擔保方式,根據目標客戶群體具體情況和具體業務定制風控流程,在保障銀行信貸資金安全的情況下,扶持中小微企業做大做強。
為破解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申請較大額度及中長期貸款難的問題,銀行業積極探索,從多個角度創新擔保方式,全力為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比如,相關銀行通過與核心企業深度合作,根據核心企業交易數據和信用狀況為上下游企業提供貸款,由核心企業為供應商提供應收賬款擔保,貸款期限與應收賬款賬期匹配。同時,搭建供應鏈融資平臺,借助區塊鏈、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手段整合供應鏈信息,為評估貸款額度和期限提供依據。
對于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來講,信用互助擔保也展現出獨特優勢。由行業協會或企業園區牽頭,多家企業共同出資設立互助擔保基金,企業申請貸款時以基金為擔保,銀行綜合基金規模、企業信用等因素提供貸款,并建立風險分擔機制。
這些創新擔保方式的涌現,展現了銀行在助力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道路上的積極探索與擔當。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郝志運認為,銀行還應加強與各類擔保機構和有融資需求的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的對接,推動“銀擔企”合作,科學設定擔保費率、擔保金額、分險比例、補償機制等,增加中長期貸款投放額度,合理降低貸款門檻和融資成本,簡化審批流程,提高發放效率,審慎研判把控融資風險,為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經營發展提供有效金融支持。
創新抵押方式擴圍抵押資產
除支持民營和中小微企業外,支持涉農企業和廣大農戶也是各家銀行發力普惠金融的重點。
長期以來,涉農企業和廣大農戶在發展農業產業的道路上面臨著一道難題,即可供抵押資產不足。這一困境直接限制了他們獲取貸款的額度,同時也使得獲貸成本較高。
近年來,除傳統的抵押方式之外,銀行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廣袤田野。一方面,部分銀行積極探索“土地經營權抵押”。隨著國家對農村土地政策的進一步明晰,土地經營權的價值日益凸顯。銀行通過與各級政府部門合作,建立完善的土地經營權評估和流轉機制,根據土地的地理位置、肥沃程度、種植收益預期等因素,確定貸款額度和利率,讓沉睡的土地資源變成了“活資金”。
另一方面,“生物資產抵押”成為創新亮點。對于許多養殖戶來說,他們的牲畜不再僅僅是生產資料,更是開啟融資大門的新鑰匙。銀行與專業的評估機構合作,對養殖戶的牲畜進行科學評估,確定其抵押價值。讓養殖戶能夠憑借這些“活資產”獲得相應額度的貸款,為擴大養殖規模、改善養殖環境提供資金支持。
比如,安徽利辛農商銀行創新推出“活體抵押貸”,采用先進的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活體生物資產融資的信貸風控管理水平,從根本上解決了養殖主體融資難、生物質押資產監管難、貸后勘察成本高、風險管控難等痛點。
郝志運認為,為破解涉農企業及農戶抵押資產不足的問題,銀行應創新抵押方式,合理拓寬涉農企業及農戶的抵押物范圍,做好包括畜牧業、林業、漁業等行業在內的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將更多符合條件的資產、權利納入抵押品目錄。同時,推進涉農企業及農戶信用體系建設,強化科技賦能,創新線上貸款產品,實現風險共擔、信息共享和信用增信,加強信貸資金流向和資產質量管理,確保信用風險可控。
廖鶴凱認為,銀行還應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持續跟蹤涉農企業及農戶的經營情況和現金流狀況,形成客戶畫像,降低對傳統抵押資產的要求,從而更精準地為客戶提供信貸支持。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