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兩會報道組 郝飛
3月5日提請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近幾年的全國兩會上,鄉村振興一直是熱點話題之一。全國兩會期間傳遞出的政策信號,為農村金融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農村金融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金融活水源源不斷地精準滴灌,也為鄉村經濟注入持續且強大的發展動力。
政策支持
鋪就農村金融發展之路
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當下,金融已然成為鄉村發展的重要支撐。鄉村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完善、農民創業就業等“三農”事業發展,都需要大量資金與多元化金融服務的支持和投入。然而,農村金融若想保持持續不斷的發展動力和服務鄉村振興的長久能力,也必須不斷攻克自身領域存在的難點痛點。
一方面,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布局不夠廣泛,偏遠鄉村居民和企業獲取金融服務的難度較大,服務可得性較弱,導致許多鄉村發展項目因缺乏便捷的金融支持而進展緩慢。
另一方面,農村產業受自然條件、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風險較高,收益穩定性欠佳,且普遍缺乏符合金融機構要求的有效抵押物。這些特性使金融機構在農村信貸投放等方面顧慮重重,致使農村中小微企業和涉農經營主體普遍面臨融資難題,鄉村振興發展動力因此而受到一定的局限。
近年來,為解決阻礙鄉村振興發展的各項融資瓶頸與難題,優化農村營商環境,國家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為農村金融營造了有利的環境。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提出,完善金融服務,健全大中型銀行服務“三農”工作機制,強化政策性金融支農作用,加強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支農支小定位,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化險,推動村鎮銀行結構性重組。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市場化涉農金融風險補償機制,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完善農業再保險和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振興領域資金投放。支持金融機構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券。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鄉村振興債券。深入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強涉農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推廣畜禽活體、農業設施等抵押融資貸款。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提出,完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普惠金融體系。提升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水平,支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這些政策舉措為農村金融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為金融機構助力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在近幾年各項政策支持和推動下,金融業積極響應,持續加大對鄉村振興領域信貸投放力度。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24年四季度末,我國人民幣普惠小微貸款余額32.93萬億元,同比增長14.6%,增速比各項貸款高7個百分點,全年增加4.2萬億元。農戶經營貸款余額10.38萬億元,同比增長12.3%。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黨委書記、理事長鄭育峰表示,希望在2025年后,延續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政策至2030年,貸款額度根據實際情況由5萬元提高到10萬元至20萬元,并優化完善貸款流程、貸款貼息、風險補償等,進一步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
銀行發力
支持鄉村特色產業崛起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堅持按市場規律辦事,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產品種養,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全國政協委員、煌上煌集團董事長褚浚表示,通過調研,了解到不少地區存在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暢、農產品附加值不高等問題,迫切需要推動當地產業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大學校長余淼杰表示,應著力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積蓄振興發展潛力;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并逐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通過引導農民發展適合家庭經營的產業項目,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林下經濟、民宿經濟和文旅經濟等,有效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襄汾縣古城鎮關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晉剛表示,農村要發展,就要重點聚焦興產業、引人才,做好“大田野”“土特產”等文章,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無論是發展縣域富民產業,還是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都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支持。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繁榮的關鍵引擎。銀行業以創新金融服務為抓手,為農業產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助力農業特色產業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大步邁進。
然而,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同樣面臨諸多融資難題,傳統金融產品難以滿足其多樣化需求。為此,銀行業積極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想方設法探索拓寬融資渠道。
在四川,郵儲銀行四川省分行聚焦川茶產業,結合客戶資金需求“短、頻、急”特點,因地制宜創新推出專項信貸產品“茶葉優勢特色行業產業貸”,客戶經理主動上門走訪服務,根據客戶流水情況提供最高200萬元信用貸款。
在重慶,中國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金融支持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政策措施》明確,創新推進“收購貸”、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碳掛鉤金融產品、整村授信、融資租賃等產品和服務,拓寬經營主體融資渠道。
銀行業通過精準信貸投放、創新金融產品、搭建合作平臺以及優化服務模式等舉措,有力促進了鄉村特色產業的崛起。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我國本外幣涉農貸款余額51.36萬億元,同比增長9.8%,增速比各項貸款高2.7個百分點,全年增加4.65萬億元。
在全國兩會上,金融領域及“三農”領域的代表委員們紛紛就“三農”事業發展、農村金融高質量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等重點內容建言獻策,從延續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政策,到創新金融產品服務鄉村特色產業,真知灼見緊密圍繞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政策的東風正勁,銀行業也在積極探索創新路徑,不斷攻克農村金融的難點痛點。
展望未來,無論是廣袤田野間的特色產業,還是農家小院里的創業夢想,都將在金融活水的潤澤下蓬勃生長。農村金融通過自身的不斷完善和創新,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始終散發著巨大的能量,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讓農民實現美好生活的愿景,在新時代鄉村大地上繪就一幅富足繁榮的嶄新畫卷,向著鄉村全面振興的宏偉目標大步邁進。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