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郝飛
3月5日提請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也需要優質的金融服務。”全國人大代表、河北金融學院院長楊偉坤對《農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近年來,金融機構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進行了許多實踐探索,在推進農村經濟增長、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日益產生多樣化、新的金融需求,需要金融機構協同發力來滿足這些需求。
楊偉坤認為,金融機構應在確保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下,通過協同合作提高服務鄉村振興的質效,從政策、機構、業務、人才、教育等五方面協同發力,賦能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共同富裕。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金融學院院長 楊偉坤
一是金融政策協同,為鄉村振興提供有效保障。充分發揮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的激勵作用,統籌用好財政貼息、稅收優惠、政策性融資擔保等工具,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引導作用,強化政府性融資擔保對鄉村振興的支持力度,建立金融風險補償和緩釋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助力鄉村振興,撬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鄉村振興領域;建立產業、金融監管等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協調機制,加強金融與產業政策溝通協調。
二是金融機構協同,匯聚多方力量助力鄉村振興。首先,金融機構間應協同聯動。比如,銀行間共同建立涉農信用信息數據采集標準,對涉農企業和農戶共同授信;銀行和保險機構合作,通過保單質押等方式,為農戶貸款增信;銀行和期貨公司合作提高風險管理能力等。其次,金融機構應與政府部門協同。此外,金融機構應與核心企業、專業合作社等合作,采用供應鏈金融等方式帶動上下游企業和農戶發展。
三是金融業務協同,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需求。一方面,在金融機構內組建鄉村振興專門服務小組,建立協同聯動機制,打造全方位差異化金融服務鏈;鼓勵技術部門和信貸部門協同,利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優化助力鄉村振興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積極推廣線上數字化信貸產品,提高風險防控能力等。另一方面,探索開展“保險+貸款”“保險+期貨”“貸款+證券”等融合發展業務模式,緩解融資難題,規避農業主體風險。
四是金融人才協同,壯大鄉村振興人才隊伍。一方面,應注重金融業務人才和技術人才協同。比如,通過技術人才和業務人才輪崗、為業務人員提供數字金融知識培訓和學習機會、為技術人才提供金融知識學習機會等方式,推動業務人才數字化、技術人才金融化。同時,通過良好的發展機會和待遇吸引更多數字金融復合人才到農村金融領域工作。另一方面,應促進金融人才有序流動,探索制定差別化金融人才政策,提高金融人才政策的針對性,以引進急需、緊缺的金融人才。
五是金融教育協同,夯實金融知識覆蓋基礎。首先,要注意教育渠道的協同。“線上+線下”相結合,暢通金融教育渠道。既注意通過講座、培訓等形式進行線下金融知識宣講,又要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為農村居民提供更便捷的金融知識獲取渠道。
其次,要注意教育方式的協同。在傳統宣傳單、講座等基礎上,增加金融教育方式的創新性、互動性、趣味性,以多種方式協同推進鄉村金融教育高質量開展。比如,在培訓過程中加入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模擬實戰等教學方式,提高學習者的參與度;在線課程增加沉浸式學習體驗;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講解理論知識、設計相關案例,又有組織地進行實地考察、實踐教學等。
再者,要注意教育內容的協同。根據農村居民實際金融需求,將基礎金融知識和特色、專業金融知識相結合,推進金融教育內容的針對性、有效性。
此外,還可以將金融教育與農業知識、生態環保教育等相結合,在提升農村居民金融素養的同時,提高其綜合素養。
(編輯 汪世軍 才山丹)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