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時報-農金網北京訊(記者郝飛)近年來,中國銀行積極參與綠色金融國際組織相關工作,踐行GIP(“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工作組共同主席、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2020/2021年度綠色債券、社會責任債券原則及指引顧問委員會成員的職責。
2021年,該行加入聯合國負責任銀行原則(PRB),成為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支持機構,參與中英金融機構氣候與環境信息披露試點小組、國際標準化組織可持續金融技術委員會(ISO/TC322)國內技術對口工作組、可持續金融國家平臺(IPSF)可持續金融目錄工作組技術專家組的有關工作。
中國銀行還參與在昆明舉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的有關工作,作為COP15指定的唯一入場提供金融服務的國有大行,聯合承辦了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主題論壇。中行還將參加今年11月在英國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相關工作。
持續加強綠色金融能力建設
中國銀行積極開展綠色金融系列研究,為綠色金融、碳金融等領域的業務發展提供指導,為國家相關政策的制定建言獻策。
今年年初,中國銀行持續完善綠色金融教育培訓體系,搭建綠色金融培訓云平臺,上線8個模塊、20多門課程供全體員工學習;編寫綠色金融知識讀本,邀請業內外專家為不同類別、不同層級的員工授課,提升員工綠色金融能力與意識。
中國銀行在倫敦、紐約的培訓中心組織當地員工學習“綠色金融”證書類課程。新加坡分行作為新加坡綠色金融中心九家創始合作伙伴中唯一的中資銀行,深入開展綠色金融培訓與研究工作。
大力推動綠色運營
中國銀行大力推進綠色辦公、低碳運營,節約用電、用紙和用車,加強碳足跡識別及管理,探索研究運營碳中和時間表及行動方案。
2020年,境外綜合公司中銀航空租賃已通過購買碳信用抵消方式首次實現100%運營碳中和。中國銀行目前正在開展針對全轄的碳足跡識別工作,并積極制定運營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及路線圖。
作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唯一官方銀行合作伙伴,中國銀行踐行“綠色奧運”理念,助力綠色低碳辦奧。該行充分利用多種金融產品,為符合綠色建筑等綠色標準的冬奧場館及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運營提供綜合金融支持服務。冬奧臨時網點設計、施工建造和建筑材料均采用綠色建筑標準,優先使用綠色能源,力爭通過碳抵消方案實現冬奧服務網點運營碳中和。
中國銀行高度重視環境、氣候風險管理工作,通過制定綠色信貸指引等政策并進行綠色信貸自評估等工作,全面梳理業務流程所涉及的環境與社會風險,覆蓋目標客戶準入、業務發起、審批、合同管理、存續期管理等各個業務環節;按照環境與社會風險的高低對對公客戶進行ABC分層管理,對其中高風險的A類客戶采取更嚴格的評估和審核措施。
中行還主動開展環境與氣候風險壓力測試工作,預計將在2021年底前完成對含火電在內的部分棕色行業信貸資產的氣候風險壓力測試,在“十四五”期間完成對主要棕色行業的氣候風險壓力測試。在境外,倫敦分行已在內部資本充足評估報告(ICAAP)中引入了氣候情景壓力測試,中銀香港參與了香港金管局組織的壓力測試試驗計劃。
中行嚴格貫徹落實中央和國家關于遏制高耗能、高排放(簡稱“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的要求,加強對“兩高”項目相對較為集中行業的信貸管理,強調要防止運動式減碳和信貸“一刀切”,先立后破,實施差異化信貸管理要求。
另一方面,針對境外新建煤炭開采和煤電項目采取更嚴格的管理措施。從2021年第四季度開始,除已簽約項目外,中國銀行不再向境外的新建煤炭開采和新建煤電項目提供融資,對于已簽約在建項目按照商業原則做好履約工作。
未來,中國銀行將繼續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持續關注產業發展和政策變化,及時調整相關行業授信政策及流程,為中國實現“30·60”目標和全球實現《巴黎氣候協定》目標貢獻金融力量,為保護人類共同家園貢獻中行力量。
責任編輯:李美麗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