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時報-農金網廣東訊(記者郝飛)10月21日,“煥新·WE來”平安銀行2021年對公暨風險開放日在深圳舉辦,150余位投資者、分析師、媒體及雪球大V蒞臨活動現場,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CEO、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攜平安銀行管理層出席,闡釋平安銀行對公業務從防守到進攻,從做精到做強的思路與打法。
經過五年來的轉型攻堅之戰,平安銀行已經走出一條不一樣的對公業務成長之路,持續加快推動對公業務經營模式向生態模式升級,重塑數字經濟環境下對公用戶價值評價與分層經營體系,強化科技型交易銀行建設、利用復雜投融做大客戶AUM和LUM、深化“風控大腦”的前瞻預判與組合風險動態管控,平安銀行正在構筑對公新動能,開啟增長新曲線。
謝永林表示,隨著全行零售戰略轉型進入第二階段,對公業務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對公能夠發揮在資產端的識別能力、風險能力、定價能力,更好的為零售尋找資產、創設產品,進一步提升AUM規模。現在這套公私聯動機制已經非常成熟,對公和零售將通過更有效的協同,推動零售轉型第二階段的順利實施
平安銀行將借著對公重啟的勢頭,合理配置資源,將對公業務做強做大。
平安銀行行長胡躍飛表示,從結果來看,經過3年轉型攻堅,平安銀行對公業務發展呈現出良好勢頭,業務增長能力明顯提升。
今年1-9月,平安銀行對公業務營業收入331.93億元,同比增長9.7%,其中交易銀行營業收入增長28.5%。對公客戶數持續增長,2021年9月末,對公客戶數較上年末增加7.03萬戶,增量為去年同期的2.19倍;新客存款余額2550億元,占公司存款余額的12.48%,客戶質量顯著改善;在壓降近千億高成本主動負債的前提下,企業存款日均余額較去年同期增長8.8%;對公負債結構和成本持續優化,企業活期存款日均余額較去年同期增長23%,占比34.1%;全行對公團隊平均年化產能較上年提升12.3%。
依托平安集團強大的綜合金融優勢,以及作為平安集團團體綜合金融業務“1+N”的發動機,平安銀行借助綜合金融機制的換擋升級,實現了投融規模快速增長。此外,平安銀行全力打造“數字銀行、生態平臺”三張名片,以星云物聯網、開放銀行、數字口袋為抓手,不斷強化產業鏈海量集成能力及風控能力,平臺賦能和數字化經營服務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型公司銀行”的形象不斷深入人心。
平安銀行對公業務的重啟,得益于正確的戰略引領、穩健的資產質量、零售轉型的成功、集團投融業務及一支能打勝仗的對公隊伍。轉型以來,平安銀行持續踐行對公業務“3+2+1”經營策略,構建對公業務“AUM+LUM+平臺”經營模式及“業務+科技+風險”一體化管理機制,同時,深度借助人工智能(AI)、區塊鏈、物聯網等科技手段驅動業務創新,加快推進數字化經營。
由于環境在變,客戶的選擇在變,平安銀行對公業務經營模式也將順勢而變。在影響公司業務的諸多變量中,最強大的兩個變量來自產業數字化和社會融資的結構性變化。產業數字化,將重構公司銀行的一切經營要素,改變“賬戶”“交易”“客戶”這些固有的概念和范式。客戶的經營邏輯正在從線下到線上、從單一客戶到生態客群、從封閉服務到開放服務快速迭代;交易銀行依托平臺、數據、互聯,正在交易場景、交易標的、交易需求服務等方面延伸業務的廣度和深度;社會融資結構的調整,也在重塑對公業務賴以生存的傳統資產負債表,直接融資和資本市場大發展必將為公司業務創造更多新賽道。行業化、投行化、專業化的投融生態將會演繹更多發展的新故事。
平安銀行將通過“星云平臺、開放銀行、數字口袋”等新渠道,全面升級多元化、批量化客戶觸達能力,實現從服務平臺企業到服務平臺用戶的轉變,并打通用戶向客戶的轉化路徑,為對公業務發展構筑強大客群基礎。同時,以數字為抓手,圍繞交易銀行的賬戶、交易及風控邏輯,實現產業鏈的四流互通,依托數字賬戶建立與消費端、產業端、政務端平臺生態的連接,打造企業數字分及配套權益體系,構建服務數字經濟的核心能力。
未來,平安銀行公司業務將以強大的“綜合金融與科技能力”,強化四大新動能,煥發平安生態“百萬客戶、千萬用戶”的廣闊潛力,打造最具特色的“科技型交易銀行和復雜投融生態”。
責任編輯:曹沛原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