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靜
為深化“千萬工程”,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浙江省委、省政府于去年印發《關于開展未來鄉村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要以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為建設方向,打造未來產業、風貌、文化、鄰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等場景,集成“美麗鄉村+數字鄉村+共富鄉村+人文鄉村+善治鄉村”建設,著力構建引領數字生活體驗、呈現未來元素、彰顯江南韻味的鄉村新社區。
在浙江積極探索未來鄉村建設的過程中,以服務“三農”為使命的農商銀行應如何融入其中?
當前,在金融服務農村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抵押物不足、農戶金融知識匱乏、金融服務效率較低、金融服務覆蓋面不足等問題。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轉型、未來鄉村的發展,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綜合化、數字化,也對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農商銀行正在積極利用科技手段更加精準地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服務覆蓋面。例如,開化農商銀行通過收集全縣人口的基礎信息,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方式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不僅節省了銀行的大量人力和物力,還能有效降低金融機構與農戶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
隨著美麗鄉村逐步向未來鄉村的目標發展,科技金融帶來的各種利好顯而易見,但對于中小銀行尤其是農商銀行而言,卻也同時存在著諸多困境。
一是人才欠缺。人力是第一發展要素,農商銀行在提升自身科技能力時,急需相關高科技人才。然而,由于農商銀行所處縣域,對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明顯不足,在考核制度上,目前農商銀行的考核制度對于高科技人才而言還不適配。
二是運營成本高。發展科技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農商銀行自身實力與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而金融科技更新迭代速度較快,需要根據新的需求方向不斷調整,因此需要不斷投入相關費用,導致經營成本較高。
三是風險防控帶來新的挑戰。隨著農村產業、鄉村風貌、鄉村文化、鄉村數字治理的提升,對農商銀行融入未來鄉村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在風險防范方面,盡管金融科技可以降低農商銀行的風險水平,但為應對“掐尖效應”,農商銀行會將服務延伸至風險較大的次級客戶,在此過程中可能會誘發新的風險。
雖然當前發展科技金融存在多重困難和挑戰,但是科技金融的優勢也不言而喻。農商銀行應積極主動學習借鑒其他先進同業的發展經驗,在頂層規劃上,做好前瞻性引領,立足本土,加強政銀合作;在人才引入上,可以到人才比較聚集的地區或者到高校宣講吸引相關人才;在考核制度上,應制定更加適合研發類人員的考核細則,去掉與研發人員業務關聯不大的考核指標。
農商銀行還應結合自身特點和需要,將科技金融與未來鄉村發展的目標互相協調,與政府等部門相互協調,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將農商銀行的科技力量融入到未來鄉村的數字治理中。
(編輯 余俊毅)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