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怡明 王愛靜
夏末,行走在浙江的田野鄉間,目之所及皆為綠色。炊煙裊裊、青石灰瓦、小橋流水……構成了一幕和諧的田園生活畫卷。
20年前,這里曾被雜亂無章的違規建筑、逼仄的土路和臭氣熏天的生活垃圾占據。而浙江鄉村的美麗蝶變,始于“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以下簡稱“千萬工程”)。
“千萬工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浙江20年持之以恒、鍥而不舍推進,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創造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成功經驗和實踐范例。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從體量上看屬于“農業小省”。近年來,如何讓“農業小省”脫穎而出、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成為農業銀行浙江省分行系統布局的焦點所在。
從賦能種業振興,到護航糧食安全,再到支持特色產業……農業銀行浙江省分行每一步“精準落子”,不斷深化支農服務內涵,以期下好金融服務鄉村振興這盤大棋。
8月份,《農村金融時報》記者一行走進之江大地,在這里感受農業銀行浙江省分行如何通過“小切口”做好支農“大文章”,如何精巧“落筆”,繪就村美、人和、共富的“之江畫卷”。
支持種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路”
尚未抵達位于紹興市柯橋區的東湖農場,這家老牌農場便以一種新姿態“闖”入記者的眼簾:車窗外,正在建設的產學研基地升騰著熱火朝天的景象。
通過支持輔助產業發展,將產生的收益用以推進種業研發,是農業銀行浙江省分行在支持種業高質量發展方面創設出來的“新打法”。
采訪中,透過這座農場興衰起伏的發展歷程,記者窺見到了金融服務的豐富內涵。
始建于1951年的紹興東湖農場,在那個以糧食生產為中心的年代,曾迎來自身發展的“黃金時代”。將農業技術試驗示范和良種繁育作為主要任務的該農場,曾成功探索出“麥—稻—稻”和“油—稻—稻”的新三熟制,是浙江全省第一個糧食畝產超千斤的農場,也成為全國的樣板場、示范場。
農業銀行紹興柯橋支行公司部經理王春峰向記者介紹,在當時,農業銀行堅持農業與科研相結合,曾成功支持繁育浙幅802等數十個稻麥高產品種。
從那時起,探索金融支持種業發展的服務路徑,在農業銀行扎了“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東湖農場逐步實行經濟結構的多元發展與管理體制的重大調整,先后創辦起紡織廠、化工廠等,使農場發展成為以繁育良種為主、農工商全面發展的綜合性國營單位。2001年,根據經濟發展需要,農場全面改制,實行國有、集體、個體多種經營成分并存。
在此背景下,紹興市柯橋區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對標共同富裕示范區先行地建設要求,計劃開發農業觀光產業、紅色研學產業,設立包括紹興市農業科技成果實踐示范中心、區域農機銷售服務中心、農業文旅交流中心、區域農產品品牌管理中心和中小學生勞動實踐教育基地等在內的綜合農場,總投資達5.4億元,將農場打造成為推進農業“雙強”新樣板。
重塑東湖農場的工程,也是對農業全產業鏈的一次改造升級。基于此,農業銀行浙江柯橋支行組建專業項目團隊,緊密對接項目業主及政府相關部門,在過程中“全程綠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審批3.25億元和1.5億元首筆放款。
“事實上,觀光產業、紅色研學產業均是輔助設立的產業,主心骨則在于支持種業高質量發展和助力建設農業強國。”王春峰坦言,農業研發需要時間、人才和大量經費。正是基于觀光產業、紅色研學產業的效益。農業銀行注入的資金,解決了場地建設等資金難題,后續可持續的收益將繼續用于支持農業科研全面鋪開。
如今,東湖農場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及時的金融服務為這個曾經的“火車頭”注入的新動能,正奔馳在創造新輝煌的新征程上。
農業機械化為糧食增產保駕護航
農業機械是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裝備支撐。
在浙江諸暨市的浙江糧工機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糧工科技”)庫房里,一件又一件“明星”農機產品正被打包好,等待著從這里被發往全國各地甚至海外。
如今的國內農業生產不再拘泥于人工勞作,“耕地不用騾、收割不用刀、噴藥不下地、收獲不彎腰”成為多數地區農業生產的真實寫照。突破人工勞作限制的“利器”,就在于農業機械廣泛使用。
陳科鋒是糧工科技的副總經理,他向記者娓娓道出與農機相伴10年的故事。
“我們以研發、生產、銷售專業生產糧食加工設備為主,對資金雄厚農業公司和普通農戶做出區分,針對資金雄厚農業公司,我們主要銷售在國際上較為先進的大型農業機械。同時,還有一套性價比很高的組合小設備供農戶購買日常使用。”據陳科鋒介紹,糧工科技擁有30多項國家專利,2項為國家發明專利,ZNLG-E系列智能礱谷機就是其中之一。
“礱谷機主要用于原糧脫殼,機器的好壞主要是看出米率和在脫殼過程中的破碎率。我們的產品走在了創新最前端,可根據不同原糧粒度設定速比,并自動檢測膠輥直徑變化,保持線速差、線速和恒定。”陳科鋒用一組數據說明了這臺礱谷機的意義:“機子投入使用后可以將成品出米率提高1%至3%,破損率降低2%。”
隨著這項發明逐步走出國門,海外設備訂單大量增加,建設新生產線的需求顯得愈發迫切。今年年初,農業銀行諸暨山下湖支行在企業走訪中了解到糧工科技的金融需求,很快就發放1年期短期流動資金貸款108萬元,幫助企業建設生產線,提升產能,為今年春耕備耕做足準備。
“貸款發放如此迅速,除了企業自身實力強勁,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外,一大原因還在于糧工科技與農業銀行的合作并非首次。”農業銀行諸暨山下湖支行副行長沈煜洲告訴記者,早在2018年,農業銀行就為糧工科技發放過100余萬元抵押貸款,幫助其擴建廠房,滿足企業日益增大的經營需求。
沈煜洲表示,與糧工科技“初次合作”的貸款主要通過企業自身房產做抵押得以發放。隨著后來一系列優惠政策出臺,銀行每個階段都會將優惠政策同步給企業,并在貸款產品方面做出改變,盡可能以低息貸款給予企業最大的幫助。
此外,沈煜洲透露:“從企業去年收到專利證書后,我們就開始進一步探索幫扶模式,目前正向發放專利質押貸款過渡,今年7月份開始對接,預計很快就會落地。”
當前,國家政策對智能農機裝備的研發和應用給予了大力支持,為企業提供了政策保障。
為確保政策和信貸支持做到雙管齊下,農業銀行積極響應,聚焦農機供應鏈核心企業、上游供應商、下游購貨商、農機終端用戶四類客群,開展鏈式營銷和集群營銷,創新金融產品,制定差異化政策,打造智能化、數字化場景,提供“線上+線下”綜合金融服務,做大做強農機產業鏈條,助力提升我國農機裝備研發和應用水平。
農業銀行浙江省分行緊跟步伐,擴大信貸服務覆蓋面,提升綜合金融服務水平,不斷對現有舉措做出優化調整,提升對農機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金融服務水平。截至7月末,該分行“農機貸”貸款余額16.51億元,較年初增長0.9億元,支持企業77家。
創新產品為特色產業發展“解渴”
眼下正值浦江葡萄成熟上市的季節。記者一行穿過田間的綠色長廊,一串串掛在枝頭上的葡萄映入眼簾,在陽光的照耀下,晶瑩剔透猶如瑪瑙,讓人垂涎欲滴。
任光壽是浦江縣黃宅鎮項店村的葡萄種植戶,此刻正穿梭在葡萄園中,忙著采摘、打包,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有幾家超市預定今日來取貨,都是我們多年的老客戶,我今年擴建了大棚,葡萄收成肯定比去年好。”任光壽對記者說。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近年來,農業銀行浙江省分行積極對接農村市場新主體、新業態的金融需求,通過金融產品創新,精準提供有力支持。
“葡萄貸”就是農業銀行浙江浦江縣支行產品創新下的產物。在“葡萄貸”的幫助下,包括任光壽在內的種植戶紛紛實現了擴產增收愿望。
浦江縣具有“中國巨峰葡萄之鄉”美譽,葡萄栽培面積達6.9萬畝,年產量近13萬噸,年產值超12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一半。
如何用金融手段支持葡萄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成為農業銀行浦江縣支行一直求解的問題。
“提供資金幫扶能解決大部分問題,創新貸款產品是當下最要緊的事。”農業銀行浦江縣支行黨委書記、行長王勝鋒表示,2009年,農業銀行浦江縣支行創新貸款產品,推出“葡萄貸”,并實行利率優惠,為眾多葡萄種植戶解了后顧之憂。
在其他葡農那里,任光壽了解到農業銀行的普惠貸款政策,這對于急需資金擴建大棚的他來說非常及時。
除了優惠利率外,農戶的貸款需求還體現在“快”字上面,但缺少抵押物是眾多產業種養殖戶面臨的融資難點。
據悉,農業銀行通過整村推進的方式,建立農戶信息檔案,通過純信用或擔保的方式準入,為有資金需求的農戶提供隨借隨還的普惠貸款,做到了快速和優惠并存。
正因如此,農業銀行30萬元貸款很快就幫助任光壽實現了擴建葡萄大棚的愿望,使他對今年的收成充滿期待和喜悅。
從介入時機看,農業銀行浦江縣支行對于葡萄產業的支持體現在農民種植葡萄初期和擴建場地兩個時期。
“‘進場’這項工作從2009年就開始了,那個時候是小額農戶貸款,幫助農民進入葡萄市場,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將他們扶持起來。后來,再次‘見面’就是他們做大需要擴建的時候了,我們一直都在。”王勝鋒笑著說。截至目前,當地已有1300余戶葡農在農業銀行辦理了“葡萄貸”,合計金額2.6億元。
特色產業對于地方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如何對偏遠地區的特色產品實現及時幫扶成了農業銀行特別關注的事。
在距離諸暨市城區近30公里的趙家鎮,農業銀行設立了一家惠農服務站,通過提供存款、貸款業務咨詢及普惠金融知識宣傳等綜合性“一站式”的金融服務,將金融服務送到客戶“家門口”。
從事香榧經營生意的趙家鎮鐘家嶺村村民駱介龍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
趙家鎮是全國最大的香榧主產區之一,當地的“楓橋香榧”獲得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駱介龍與農業銀行的情誼要從2018年說起。當時,農業銀行為其發放了首筆抵押貸款75萬元,幫助其在年前完成了3000株香榧苗及少量水果苗的采購及種植。
次年,因資金周轉需要,駱介龍又想到了農業銀行,惠農服務站的駐點客戶經理通過與當地融資擔保公司協作,為其匹配了一筆擔保貸款30萬元,并為其爭取了最低的擔保費率及貸款利率。如今,駱介龍的山林及商鋪在農業銀行資金支持下,漸漸走上正軌,有了較好的收益。
今年是“千萬工程”實施20周年。6月21日,浙江省委召開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全面打造鄉村振興浙江樣板推進會,提出加快繪就“千村引領、萬村振興、全域共富、城鄉和美”新畫卷,推動新時代“千萬工程”再出發再深化再提升。
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金融機構須錨定目標、持續用力、久久為功。農業銀行浙江省分行鄉村振興金融部總經理龔志堅表示,為落實省委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工作部署,該分行堅決扛起農業銀行國有大行和區域領軍銀行使命擔當,于近期制定了專項金融服務意見。下一步,將以此為抓手,全面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金融服務,打造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示范樣板。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