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時報5月23日訊(記者黃力輝 田耿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任務。近年來,各地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海倫市向秋蔬菜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向秋認為,我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主要取得了如下成績:
一是服務組織多元化。建立了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為主體、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涉農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二是服務模式創新。創新了以市、縣、鄉農技推廣公共服務機構的公益性服務,探索了政府購買服務,涉農企業、專業合作組織有償服務的多種模式,對推進農業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是服務領域不斷延伸。由原來的產中服務向產前和產后兩頭延伸,基本實現了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閉合性服務鏈;
四是服務內容不斷擴大。從服務的內容看,基本實現了產前的生資供應,產中的技術服務,產后的銷售、運輸、加工等服務及配套的金融服務、信息服務、農機服務、政策和法律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服務、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農事(土地)托管服務等全覆蓋。
高向秋認為,從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過程看,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基層公共服務機構不健全,基層推廣機構年齡老化,專業人員缺乏,業務服務能力不強;二是社會化服務能力總體偏低,部分專業合作組織運作不規范,服務能力弱;三是服務環節不到位,大部分在產前、產中開展服務,產后服務涉足較少;四是支持力度不夠。
為此,高向秋提出如下建議:
一、鞏固提升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主體作用。為充分發揮好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前沿”主導作用,針對現狀,建議國家對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從機構設置、職能定位、人才引進與配備、經費保障等給予重新明確,真正發揮好他們在農技推廣工作中的作用,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效能,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二、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服務標準和績效評價體系。建議國家制訂農業社會化服務行業標準,并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績效評價體系,利用績效評價結果,建立國家性或區域性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示范名錄,規范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服務內容、服務行為及服務質量。
三、統一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信息平臺。建議集中整合各類農業數據、信息,建立統一的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信息化平臺,實現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對農業數據、信息的共享,并利用平臺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地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等綜合服務。
四、出臺扶持、支持政策。建議國家制定出臺相應的財政金融優惠扶持、支持政策,加大對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扶持力度,大力支持各類服務主體的發展。如:對納入示范名錄的主體給予獎補;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開發設計金融貸款產品;調整涉農補貼政策,讓通過流轉、托管等方式進行土地規模經營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獲得相應的補貼;重點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承擔、實施涉農項目等。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