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時報-農金網北京訊(記者田耿文 黃力輝)種子是農業科學的“芯片”,是糧食安全的命脈,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我國水稻和小麥的種源已實現自給自足,并且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大的競爭力;但是玉米、大豆以及少數的蔬菜、水果種源由于受到栽培等因素限制無法實現自主化,尤其是大豆進口依賴程度較高。
據有關資料顯示,在發達國家糧食單產貢獻率60%靠品種,我國現在玉米大概是45%,水稻、小麥50%以上,品種自主創新我們還有很大的空間。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穆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高春艷提出,未來我國對種業的技術研發與創新,生物育種技術的研發與商業化推廣需要進一步加強。種業位于農業產業鏈的最前端,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的關鍵所在。就目前來看,在當前科研育種過程中種企基礎薄弱、市場競爭激烈、品種權保護不力以及科研經費投入不足,導致科研育種工作難以取得預期育種目標。
為此,高春艷建議:探索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協同、育繁推一體的育種創新體系,扶持優勢種業企業發展。改善企業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著力提高核心種源保障能力,加快培育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型種業企業,充分利用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各類普惠性政策,鼓勵引導種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扶持發展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種業龍頭企業,對推廣規模大、綜合效益好的優良品種育種企業,給予財政資金支持或補助獎勵。
高春艷認為,應實施國家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程,加強對種企種質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推進種質資源收集、鑒定、創新工作,暢通種企品種審定的通道,開通綠色通道,加快專用型品種的選育。支持高標準育種田建設,對品種育繁推用地給予優先支持,推進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支持鼓勵農業院校的大學生、研究生到種企就業創業研發。
同時,她還建議,要加大科研育種的資金投入力度。
她認為,科研育種工作存在極大的風險,從品種選育到實踐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培育的品種也存在嚴重的不可預估性,即不能百分百確保培育品種滿足區域種植需求。因此,在此期間不僅需要投入較高的資金投入,尤其是金融支持。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