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深股市上市公司2018年中報披露工作正逐漸接近尾聲。雖然從已披露的中期報告來看,上市公司的業績有的增長,有的出現下滑,但從上市公司中期分紅來看,則呈現出較為積極的信號。然而,在某些上市公司積極回報投資者的同時,也隱藏著不少的問題。
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市公司中期分紅的積極信號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現金分紅比例上出現提升。二是高比例派現公司增加。三是今年中報上市公司送轉基本上有業績增長作為支撐。此外,一些今年才掛牌的新上市公司也以現金分紅為主,也與往年次新股動輒高送轉形成鮮明的對比。
現金分紅是上市公司回報投資者的重要方式。此前,上市公司“重融資、輕回報”的現象較為突出。某些上市公司融資時常常是“獅子大開口”,但在利潤分配上往往是“不分配、不轉增”,這不僅遭到市場的質疑與詬病,也嚴重打擊了投資者對于資本市場的信心。另有某些上市公司雖然以高送轉的方式回報其投資者,但背后卻另有所圖。比如前幾年的高送轉熱潮中,有上市公司推出了10轉10甚至10轉30的高比例送轉方案,或為利益輸送,或為所謂的市值管理,或為追逐市場熱點。這樣的回報方式只是玩“數字游戲”而已,上市公司并未付出“真金白銀”。
為了讓上市公司的利潤分配更加積極起來,監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比如證監會曾出臺《關于修改上市公司現金分紅若干規定的決定》,將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與現金分紅掛鉤;再如滬深交易所出臺《上市公司高送轉信息披露指引》(下稱《指引》),對上市公司高送轉行為進行規范等。特別是,近幾年來監管部門進一步強化市場監管,對于肆意推出高送轉方案的上市公司加強問詢,對于股市鐵公雞頻繁敲打,如此也在市場上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分紅氛圍,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總額呈現出年年攀升的態勢。如2015年度上市公司累計分紅總額為8328.16億元,2016年度上升至9693.99億元,2017年度更是首破萬億大關,達到10380億元。今年上市公司中報分紅呈現出更為積極的一面,客觀上正是在這種環境下產生的。
盡管如此,個人以為還是有某些方面值得關注。比如個別上市公司的高派現有“吃老本”的嫌疑。以英力特為例。該上市公司推出了每股派1.2元的預案,而其今年中報實現每股收益只有0.283元。雖然我們應該鼓勵上市公司的現金分紅,但這樣“透支式”的分紅行為,與股市鐵公雞一樣,同樣值得商榷。上市公司的分紅,切不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再如某些上市公司的分紅,與其說是向投資者分紅,倒不如說是向自己分紅更為確切。像萊克電氣中期推出了10派20(含稅)的方案,而在該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中,其實控人倪祖根通過直接與間接方式合計持有公司79.79%的股份,也意味著上市公司近八成的分紅將進入實控人的腰包。
此外,某些上市公司在推出高送轉方案時,存在打“擦邊球”的現象。有多家創業板公司均推出了10送轉9的預案,未達到《指引》規定的10送轉10的“紅線”。雖然沒有越線,但卻有打“擦邊球”的嫌疑,背后實際上也是為了規避相關規定。另一方面,高送轉與業績增長不匹配的大有人在。像三聯虹普預計中期凈利潤同比增長40%~60%,其送轉預案則為10轉9。上述幾個方面的問題,監管部門有必要引起重視。
筆者以為,作為投資者,上市公司理應給予合理的回報,但大股東卻不可將上市公司當年自己的“提款機”。與此同時,上市公司中期分紅還須兼顧企業發展的需要,現金分紅或送轉須把握“度”的問題,不可大行“透支式”分紅,或向自己分紅的把戲,不可隱藏著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此回報投資者,才會得到市場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