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前夕,受美國對我國20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的利空落地以及技術超跌等因素影響,A股期現貨指數出現了今年2月以來少有的反彈行情,上證綜指、上證50和滬深300等指數自低點反彈幅度均超過5%,其中上證50指數站穩半年線,滬深兩市成交明顯回升。期指整體表現強于現指,主力合約全線升水,反彈趨勢良好。不過國慶長假期間,美元指數明顯反彈,美債收益率大漲,新興市場貨幣明顯貶值,亞太尤其是香港股票大跌,外部風險驟升導致節后開盤的A股期現貨市場壓力巨大,反彈趨勢面臨巨大考驗。
10月7日中午央行出乎意料地宣布自10月15日起降準1個百分點,本次降準時間選擇在國慶長假最后一天,有明顯對沖長假期間外圍利空的意圖。從降準幅度上來看,達1%,力度較大,除了對沖掉當日到期的4500億元MLF外,還可再釋放增量資金約7500億元,對于緩解市場流動性,穩定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利好A股期現貨市場。
外部風險對A股期現貨市場產生利空影響
國慶期間,外圍風險大增。一方面,美國宏觀經濟數據整體表現良好,美聯儲多位官員發表偏鷹派的言論,美國加息預期進一步升溫,從而導致美指回升,包括人民幣在內的新興市場貨幣被動貶值。另一方面,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達成北美自由貿易新協議(USMCA),協議成員國不得與“非市場經濟國家”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因美國不承認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這預示加拿大和墨西哥基本上被拉進了美國陣營,中美貿易摩擦進一步升級,而且也預示未來美國或與其他國家達成有類似條款的貿易協議,從而導致全球貿易戰爆發。這一條款直接針對中國,因此國慶長假期間,中國香港恒生指數和臺灣加權指數跌幅最大,周跌幅均超過4%。
假期不利消息對A股期現貨市場的影響,首先將從心理層面上產生較大利空作用,尤其是在當前A股期現貨市場非常脆弱的情況下。其次,從實際影響來看,美指回升,人民幣貶值,熱錢外流壓力加大。再次,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加大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以上實際影響均利空A股期現貨市場。
內部因素決定A股仍會保持中線反彈趨勢
在貿易摩擦陰霾之下,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美股迭創新高,A股跌跌不休。中美匯市和股市截然相反表現的背后是兩國經濟形勢的對比,美國經濟數據強勁,經濟形勢樂觀,而中國今年以來經濟存在下行壓力,進出口承壓于貿易摩擦,消費和投資增速雙雙持續下滑。因此,在導致A股期現貨指數下跌的各因素中,貿易摩擦是外部壓力,是表象,內部經濟下行壓力才是根本因素,是內因。
雖然9月官方制造業PMI和財新制造業PMI雙雙下滑,但是從官方制造業PMI分項數據來看,新出口訂單、在手訂單和進口是拖累制造業PMI下滑的主要因素,即貿易摩擦是拖累其下滑的主要因素。
今年3月以來增速持續下滑的投資和消費也備受關注。對于前者,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1—8月全國新增意向投資項目投資額同比增長4.5%,增速比1—7月份提高1.4個百分點,自今年4月份以來首次出現回升態勢,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段時間來國家促進有效投資的政策釋放出積極信號,全社會投資意愿有所增強。對于后者,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重回9%,環比回升0.2%。同時國慶長假期間,國內旅游消費火爆,10月1日至4日,國內旅游收入同比增長8.12%。另外,近期房地產市場銷售出現降溫,9月百強房企銷售額增速出現明顯下滑,由8月的52.20%驟降至22.96%,房企巨頭萬科高喊“活下去”,房地產市場的趨冷,有利于釋放高房價凍結的消費能力。綜上,消費和投資增速雖然尚未出現明顯的止跌回升態勢,但已經出現向好跡象,有望在四季度企穩回升。
結論
節前A股期現貨指數反彈態勢良好,不過國慶長假期間,人民幣貶值、亞太股市大跌、USMCA特殊對待所謂定義的“非市場經濟國家”等利空因素將導致節后A股期現貨指數出現明顯回調。不過,以上利空均是外部壓力,是表象,決定A股期現貨指數長期走勢的是國內經濟形勢。隨著前期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效果顯現,國內經濟有望在四季度企穩回升,經濟下行壓力緩解。綜上,預計長假利空因素會導致9月18日以來的這波反彈出現明顯回調,但大概率不會終結反彈行情。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低暟l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