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鵬
4月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4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和衍生品法》(簡稱《期貨法》),自8月1日起施行。這部法律全面系統規定了期貨市場和衍生品市場各項基礎制度,填補了相關領域法律空白,對于構建與我國經濟地位相匹配的期貨和衍生品市場,保障市場健康穩定運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提高國際競爭力,將發揮重大作用。
我國期貨市場發展較早,迄今已有3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衍生品交易也逐步得到發展。在這部法律通過之前,期貨及衍生品交易主要依據《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等的規定進行規范和監管。黨的十八大以來,期貨市場進入創新發展新階段:新上市期貨、期權品種快速增加,目前存量品種數量為2012年前的兩倍多;金融期貨品種體系進一步完善;交易所期權品種更加豐富。2018年3月,首個對外開放的期貨品種原油期貨上市;同年,鐵礦石期貨正式引入境外交易者業務。2020年,證監會取消期貨公司外資股比例限制,標志期貨市場開放度得到大幅度提升。出臺能夠覆蓋全市場、全鏈條、更具權威性的相關法律十分迫切。該法順利通過,值得祝賀。
這部法律出臺,至少具有三個方面的積極作用,一是促進企業等市場主體規范參與期貨和衍生品市場,促進國民經濟全面健康發展。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市場化、法治化程度加深,各市場主體運用期貨和衍生品市場套期保值、對沖風險的需要明顯上升。為此,通過立法支持期貨市場健康發展,發揮其價格發現、風險管理和資源配置的功能,恰逢其時。
從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的參與者數量和范圍來看,這是一個相對小眾的市場;但由于這個市場事實上處在金融市場的頂端,對整個金融市場的影響很大。通過立法對相關交易進行規范、完善監管機制,有利于引導相關市場主體依法參與期貨和衍生品市場,也有利于引導其他各方正確理解這一市場,從而發揮期貨和衍生品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積極作用,促進國民經濟全面健康發展。
該法規定,鼓勵實體企業利用期貨市場從事套期保值等風險管理活動,明確持倉限額豁免;專門規定采取措施推動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發展,引導國內農產品生產經營等,體現了科學、理性、積極運用市場機制的導向。
二是統籌境內外期貨和衍生品市場互動發展,促進金融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
在大宗商品和相關金融產品領域,資金流動和風險傳導已經是全球化的,特別是,很多大宗商品的主導價格主要在境外市場形成。國內市場主體參與國際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的交易,必然面臨資金流動、風險防范和監管合作問題。
同時,隨著中國期貨市場和衍生品市場不斷發展壯大,境外主體前來參與的熱情也在逐步提升。特別是,有些品種為中國市場所獨有,外資自然有配置需求。同時,境外機構在中國境內開展相關營銷活動,也會涉及監管問題。
為此,該法明確了對域外期貨市場活動的適用效力;規定了境外期貨交易場所、境外期貨經營機構等向境內提供服務,以及跨境交易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對中外跨境監管合作機制作出框架和原則性安排。這對于促進境內外金融合作有序開展,提升我國金融領域對外開放水平,是一個有力的推動。
三是加強特定領域的風險防控,促進整體金融市場穩定發展。
我國金融市場規模日益壯大,不同領域、不同類別、不同層次市場之間風險傳遞、傳染的概率大增。這就需要相關法律覆蓋到每一個市場板塊。這部法律既對傳統的期貨交易市場作出規范,又把衍生品交易納入其中,提升了法律的覆蓋面和包容度。
該法對交易者和交易所、經營機構、結算機構等的權利義務、行為規范、監管規則都作出了具體規定。其中,規定金融機構開展期貨和衍生品交易業務應當依法經過批準或者核準,為打擊各種變相非法交易提供了法律依據。同時,區分專業交易者和普通交易者、套期保值交易者和一般交易者,構建了交易者保護制度,完善民事法律責任體系,引入多元糾紛解決機制。
該法在風險防控體系方面加強了構建,包括規定期貨交易實行持倉限額、當日無負債結算、強行平倉等風控制度,明確期貨結算機構中央對手方法律地位;強化期貨交易場所一線監管職責,完善市場監測監控制度、構建立體多元的風險防控體系等。
該法在總結既往市場實踐,將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納入法律的同時,也在品種上市機制、期貨公司業務范圍、保證金多樣化等方面作出了創新性安排,為后續改革發展預留了空間。
期貨法出臺是對整體金融市場規范發展、高質量發展的一次大推動。隨著該法加大宣傳和落地生效,市場參與者的法治意識將進一步提升,規范化運作的程度將進一步提高,依法執業、依法競爭、依法行權、依法維權的氛圍將更加濃厚,從而推動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發展。
(編輯 白寶玉)
00:07 | 上市券商一季度或迎“超預期開局”... |
00:07 | 中小銀行密集下調存款利率 2%以上... |
00:07 | 年內93家A股上市公司擬購董責險 同... |
00:07 | 商業銀行頻頻調整積存金起購門檻 ... |
00:07 | 第二批保險系私募基金迎新進展 超... |
00:07 | 出口轉內銷撬動消費新藍海 |
00:07 | “果鏈”企業需以自主可控實現硬核... |
00:07 | 量化交易進入規范發展新階段 |
00:07 | 金融支持促消費大有可為 |
00:07 | 讓首發經濟在各地“生根” |
00:07 | 火車票預售火爆 “五一”黃金周旅... |
00:07 | 多地專項債“自審自發”改革試點落...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