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毅
5月份以來,“問詢函”成為近期上市公司公告的高頻詞,一方面是交易所對上市公司下發問詢函,另一方面是上市公司回復問詢或延期回復的公告。在一問一答中,投資者對上市公司運營的理解又明朗幾分。
交易所問詢函聚焦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和潛在風險,內容主要歸為兩大類,一是對上市公司重點財務指標的問詢,包括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凈利潤及經營性現金流異常變化、收入確認及成本結轉、高額資產減值及存貨跌價準備計提、審計意見“非標”等;二是對上市公司日常運營行為的“追問”,包括業務模式、股權拍賣、資產重組及股權收購合理性等投資者關心的問題。問詢內容不僅涉及公司治理、會計、財務、稅務和法律法規等專業性極強的領域,還涉及產業特色、公司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
今年4月10日,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滬深交易所主板注冊制首批企業上市儀式上致辭時表示,注冊制下,要堅持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監管部門不對企業的投資價值做判斷,主要通過問詢把好信息披露質量關,壓實發行人信息披露第一責任、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
筆者認為,交易所專業、及時、具體、深入的問詢與上市公司認真、謹慎回復的常態化往來,將為資本市場至少帶來三方面的積極變化:
一是,問詢函關注上市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瑕疵,充分發揮交易所一線監管作用,彰顯了交易所“早防范、勤防范、細防范”良苦用心。通過問詢函對信披違規行為的震懾,加強精準監管,引導上市公司實現規范運作,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質量和有效性,有利于穩步推進上市公司做大做優做強,夯實資本市場持續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礎。
二是,通過問詢函所傳遞的監管壓力,將倒逼上市公司主動進行更為精細化的信息披露,對經營管理和內部控制等方面進行完善。實際上,近日出現的延期回復、回復更正等公告,從側面印證了上市公司在回復監管問詢時謹慎、負責的態度。
三是,監管函向市場發出信號,提醒投資者關注相關事項、注意投資風險。尤其是篇幅長問題多且層層追問的問詢函,投資者更要擦亮雙眼。此外,問詢函的回復是上市公司增加信息披露的一種方式,能讓投資者獲取更多信息,增加投資決策的準確性。
尤為關注的是,監管問詢常態化會增強制度溢出效應,尤其是監管問詢力度越高,制度溢出效應越強。制度溢出效應將顯著降低上市公司經營風險,增強董事會勤勉度,實現中國資本市場通過非處罰性監管提高執法效率并切實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和風險控制能力。
09:57 | 業務戰略升級加速 千方科技2024年... |
09:57 |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政策... |
09:55 | 思特威:一季度凈利同比大增 進一... |
09:54 | 證監會修訂發布派出機構監管職責規... |
00:25 | 場景創新、技術賦能、生態協同 零... |
00:25 | 三一重工去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擬派... |
00:25 | 搶抓集成電路關鍵工藝材料發展機遇... |
00:25 | 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支持技術... |
00:25 | 一體化布局成效漸顯 美諾華去年凈... |
00:25 | 華立科技游戲游藝設備業務穩健發展... |
00:25 | 融創公布境外債務重組方案 “全額... |
00:25 | 構建多元化酒生活消費場景 貴州省...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