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程實(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錢智俊(工銀國際高級經濟學家)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2018年3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證監會《關于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的若干意見》,獨角獸企業回歸中國資本市場的步伐大幅加快,中國新經濟的未來走向備受市場矚目。我們認為,新經濟不是一種孤立、靜止的經濟形態,而是以新技術為基礎的、對傳統經濟金融體系進行的一場系統性大改造。憑借“信息三優化”的根本機理,新經濟能夠在供給側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需求側提高居民福祉,因而內嵌于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之中,兼具時代動力和比較優勢。以此為基礎,利用中國存托憑證(CDR)等制度創新,獨角獸企業的加速回歸將構筑中國新經濟崛起的正向循環,實現在全球范圍內的搶跑領跑。有鑒于此,以2018年為起點,中國新經濟將步入全面崛起的新階段,并有望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追根溯源,新經濟是一場系統性大改造。今年“兩會”以來,隨著政策紅利的相繼發布,疊加獨角獸回歸中國市場的進程提速,新經濟正在走向新時代中國經濟的舞臺中心。我們認為,作為一個迅速發展的概念,新經濟具有不斷豐富的內涵和模糊變化的外延。如果僅從其外部表現進行事后性的總結歸納,在范圍上會掛一漏萬,在時效性上會刻舟求劍。例如,如果僅將數字經濟、網絡經濟等同于新經濟,那么既忽視了其對線下經濟的深刻重塑,也限制了對新經濟發展空間和演進路徑的預判。因此,需要從根源本質和動態視角出發,對新經濟進行理解和前瞻。
本質而言,新經濟不是一種孤立、靜止的經濟形態,而是以新技術為基礎的、對傳統經濟金融體系進行的一場系統性大改造。其核心標志在于,信息數據成為一種獨立的新要素資源,并對傳統要素發揮關鍵的引導作用。其根本機理在于,通過全社會的“信息三優化”,產生新紅利并重塑經濟金融體系。第一,信息處理的優化。以大數據、云計算和量子計算為核心技術基礎,大幅拓展信息處理的量級、范圍和深度,從海量信息中挖掘新聯系和新規律,進而創造新的經濟價值。第二,信息流動的優化。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量子通信為核心技術基礎,實現高效、安全、精準的信息傳輸,進而驅動各類要素資源突破傳統產業格局,實現跨界融合與混合經營。第三,信息利用的優化。以人工智能、VR/AR等技術為基礎,提升信息要素對人本身的服務效用,將人從低級職能中解放出來,并增強人的高級職能和感官體驗。
新經濟的紅利,動態地產生于這三重優化之中:推動科技進步和擴散,改造產業體系,進而形成新產業;優化信息利用,改造經濟運行鏈條,進而孕育新業態;引導要素配置,改造資源整合方式,進而催生新商業模式,最終在每個時點上形成靜態的“三新經濟”。由于“信息三優化”的普適性,雖然目前新經濟發軔未久,但未來并不會局限于某個行業或領域,更不會被定義于某個“新舊經濟分界線”,而必將漸次深入當前經濟金融體系的每一個層面,進行深刻而細致的大改造。這場改造接近完成之際,就是新一輪產業革命爆發之時。所以,新經濟是上一輪信息技術浪潮的再發展,更是下一輪產業革命以及人類技術“奇點”的前奏曲。
聚焦時代,中國新經濟內嵌于高質量發展之中。以十九大為起點,中國經濟已經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這一歷史性轉變正在為新經濟的崛起注入強勁的時代動力。正如我們此前研究所述,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特質是“兩個提高”。憑借與“兩個提高”的緊密聯系,中國新經濟的崛起內嵌于高質量發展之中,并形成了顯著的國際比較優勢。
在供給側,新經濟進行雙向發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一方面,“信息三優化”紓解信息不對稱問題,以信息流引導要素流動、打破市場扭曲,進而優化資源配置,并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例如,共享經濟激活了閑置社會資源,網約車削弱了地域性行業壟斷。而在普惠金融領域,基于大數據而非抵押品的征信體系,降低了小微企業融資門檻。另一方面,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發力點,充滿活力的新企業紛紛涌現,有望加快科學技術的進步、轉化和擴散。學術研究顯示,新企業的大量進入能夠推動科技創新,最終抬升行業總體生產效率,并且這一效應在高科技行業尤為顯著。
在需求側,新經濟實現“兩降一升”,提高人民福祉。從需求質量來看,“信息三優化”降低搜尋成本,精準匹配市場供求,有效適應消費升級的高端化、個性化和多元化趨勢。例如,AcFun、Bilibili直擊90后ACG亞文化群體,而快手、抖音等APP則滿足了不同人群的碎片式、體驗式娛樂需求。從需求廣度來看,“三新經濟”降低交易成本,支持偏遠地區和中下收入群體獲得更優質的消費和就業機會,從而分享經濟發展紅利、抑制社會階層分化。例如,2012年以來,隨著大城市市場趨于飽和,中國電商企業著力向低線城市和農村市場擴張,實現了全球最快的滲透率增長。根據學術研究,此舉產生了所謂的“阿里巴巴效應”:即使考慮了對線下零售的擠出作用,電商的進入依然實現了當地居民總福利的凈增長;并且在越小的城鎮和越偏遠的農村,這一凈增長越強勁。從購買力來看,新經濟一方面推動科技進步和擴散,壓縮高端消費品制造成本,一方面創新商業模式,以關注度取代貨幣作為交易新對價,從而為廣大普通消費者提供免費的信息產品和服務。這些變化提升了居民單位收入的實際購買力,全面鞏固消費升級動力,廣泛地改善社會福利。
內嵌于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潮,中國新經濟有望充分利用中國的特殊國情,形成領先全球的比較優勢。從外在特征看,“三新經濟”市場廣闊。中國不僅具有海量的總體市場,還基于區域、城鄉、階層、文化等多樣性,形成了層次豐富、需求多元的細分市場,為各種新經濟的創新提供了從先試先行、百花齊放的肥沃土壤。不僅國外引入的模式在中國繁榮壯大,中國本土的原創模式也正在成為全球標桿。例如,2017年,中國在維持互聯網市場總量全球第一的同時,其共享經濟實現47.2%的同比增長,總量已占全球市場的44%,其移動支付普及率高達77%,位列全球第一。
從內在動力看,“信息三優化”基礎優越。在新一代科技浪潮中,中國基礎科研和商業應用首次實現了與發達經濟體的同步出發,并已經位于世界前列。據WIPO統計,2017年中國提交PCT國際專利的申請量已升至全球第二,增速為全球最高。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現狀,以及亟待進一步完善的市場機制,凸顯了傳統經濟金融體系的內在短板,為新經濟的系統性大改造提供了施展空間。十九大以來,伴隨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政府規制漸次轉向負面清單制、后置監管和綜合監管,亦有利于新經濟紅利的釋放。綜合而言,上述兩方面的比較優勢有望激活新經濟的中國加速度,以新經濟的搶跑領跑,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彎道超車。
獨角獸回歸,打造新經濟崛起的正向循環。作為一場系統性大改造,新經濟的發展蘊含難以估量的廣闊前景。內嵌于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中國新經濟的崛起兼具時代動力和比較優勢。作為這一趨勢的直接反映,一方面,中國新經濟培育出了數量可觀的獨角獸企業。截至2018年2月,在Crunchbase、CBInsights等國際機構的獨角獸榜單中,中國企業總數均位列第二,緊隨美國之后。另一方面,中國資本市場亦給予了獨角獸企業全球領先的價值評估。例如,2018年2月18日,三六零安全科技公司從美股回歸中國資本市場,公司市值增長逾6倍。由此,如果能夠通過制度創新,引導海外上市的獨角獸企業回歸中國資本市場,那么將打通上述兩個方面,構筑“獨角獸-資本市場-新經濟”的正向循環,支撐中國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第一步,資本市場加速獨角獸成長。得益于中國市場對新經濟的偏好,回歸后的獨角獸獲得更充裕的資本加速自身發展。第二步,獨角獸帶動新經濟崛起。獨角獸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的出眾表現,一方面將發揮信號旗的作用,進一步推動社會資本向新經濟的傾斜,另一方面促進資本市場的多元化繁榮,激發居民財富效應,擴大中國市場對新經濟的需求。第三步,新經濟培育更多獨角獸。隨著新經濟加速發展,規模效應和范圍經濟將充分顯現,進一步打破傳統經濟的利益藩籬,從而在破立之間創造更多的獨角獸,開啟新一輪正向循環。2018年3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證監會《關于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的若干意見》,允許境外注冊的紅籌企業在境內發行股票,推出中國存托憑證(CDR),并圍繞創新企業的盈利情形和公司治理特征進行針對性制度安排。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軟件和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將率先享受試點紅利。有鑒于此,獨角獸回歸的步伐正在提速,“獨角獸-資本市場-新經濟”的正向循環有望在年內形成。因此,我們認為,以2018年為起點,中國新經濟將步入全面崛起的新階段,并將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16:59 | 江城基金“十億百企創投計劃”發布... |
16:24 | 鼎際得舉辦POE產品發布會 剖析項目... |
16:07 | 上交所召開商業航天產業座談會 支... |
16:06 |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與嘉... |
14:49 | 均普智能2024年扭虧為盈 在手訂單... |
14:48 | 金田股份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