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強
2017年以來,隨著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供求基本平衡,各項指標和預期向好,金融環境逐漸穩定。隨著習近平主席在博鰲宣布將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我國金融對外開放工作也在進一步具體落實。
近日國家外匯局表示,將推進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改革,同時根據需求形勢,擬增加滬、深兩地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和QDIE(合格境內投資者境外投資)總額度,并要完善這些開放機制中的宏觀審慎管理、完善監管、防范資本跨境流動風險等。下一步更要穩推資本項目可兌換,促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包括股票和債券市場對外放開,完善債券通,研究滬倫通,進一步支持滬港、深港通交易。完善各項外匯管理制度。積極支持國內主體真實合規的對外投資。促進外商來華投資,健全開放和有競爭力的外匯市場。
QDII、QDLP等機制的新一輪改革措施有利于未來金融走出去的大格局。
第一,當前全球發達經濟體保守主義盛行。尤其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在貿易與金融上開始收縮,全球貿易與金融規模都將下降。這將利空全球整體經濟,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中國適時提出進一步擴大開放,可通過積極走出去,彌補發達經濟體收縮留下的經濟空間。這必將鼓勵人民幣國際結算,實現人民幣和中國金融進一步與國際對接。持有人民幣及資產的外國機構與公民有了投資中國市場的需求;而順差下的中國機構與百姓手中資金也需要更多增值保值機會。
推行資本賬戶可兌換與更多開放措施需漸進可控、講究步驟。瞬間全部放開,會帶來諸多的風險。各國經驗與實踐已充分證明,對于新興經濟體尤其如此。因此中國選擇的是:請進來先,走出去后;控制額度、先小后大;劃定門檻,先大后小;市場建設由淺到深,開放程度不斷擴大。QFII、QDII、QDLP等機制就是在這一設計思路下,逐步開放的重要工具。
過去幾年,中國在QFII、RQFII等“請進來”改革、以及滬港、深港通等“雙向機制”上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果。現在改革的重點繼續落在了“走出去”上。QDII主要依靠中國機構將中國資金投向海外二級市場。如果說QDII具有公募屬性,那么QDLP更類似于私募版“走出去”機制,由境外資管在華設立分支。境內募集、海外投資。可投范圍更大,潛在風險回報更高。
通過循序開放,一方面境內機構、個人可獲得更多保值增值渠道。另一方面,這些開放機制有利于國家平衡國際收支,有效利用外匯儲備,發揮了試點作用。
資本賬戶的放開是一國崛起、走向全球化的必由之路。中國資本市場,由內到外,由小到大,摸著石頭過河,前進的同時,也時刻注意防范風險。中國不會因短期波動而停下長期步伐。要不斷改革推進“走出去”的漸進機制:培育國內機構適應國際市場,適應國際規則、習慣及風險;同時引導境外機構熟悉中國市場、監管規則,服務中國投資者,與中國共享發展。
我國金融對外開放下一步的關鍵點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資本賬戶開放是引入宏觀審慎框架的重要方面。中國M2供給的一個重要渠道是外匯占款。外儲暴漲會導致被動發鈔,本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資產價格上升,市場過熱。這時需將國內資本,有序合理投資出去一部分;而當一國外匯減少,經濟增速減慢,資本市場降溫時,可以通過“走出去”機制在全球其他地區尋找投資獲利機會,彌補國內收益不足。根據經濟周期、貨幣宏觀條件,利用好金融開放工具,相機調整國內資本豐歉水平,是實施宏觀審慎可探索的一條途徑。同時,對于參與的主體機構,也需給予指引。在經濟上行的后期,資本充裕,但收益率和波動性都降低。一些機構可能會大舉出海,急于得到業績而追漲殺跌。甚至利用境外低利率、低匯率,大舉背負外幣杠桿。一旦形勢反轉則會面對巨大風險。同時,由于涉及海外市場,全球與中國宏觀因素的互動也不可忽略。
二是此次改革措施中,微觀審慎因素也被進一步考慮。此次改革中提出按照各經營主體的類別重新審核額度等,通過動態把握機構的每年額度。結合宏觀審慎框架,監管機構可對機構行為進行引導。不同類型的基金,根據其主體類別和投向市場。應給予統一協調、但有區分的監管政策。過去QDII主體有銀行、保險、券商、基金等,由各自主管的“三會”分別制定“出海”監管政策,存在政策盲點。在當前“一委一行兩會”新框架下,規則應該再設計。例如,在美國,股票市場是融資主要市場,而在很多亞洲國家銀行、保險市場更大。前往不同市場QDII主體應如何定額度?QDLP的海外機構的行為應如何約束?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和決策智慧。
三、如何引導基金進行合法海外投資,避免熱錢借道逃出,甚至洗錢行為發生。在設計復雜監管機制,進行積極主動管理的同時,如何盡量減少有形的手干預,尊重市場規律,讓機構適應國際市場運作,迅速成長成熟。同時也讓中國的市場、政策法規盡快適應國際機構的到來。此間平衡取舍也需磨合中不斷總結改進。
無論是發放QDII新額度,還是擴容QDLP、QDIE總額度,都是中國進一步落實市場開放政策的扎實步驟。這些機制將與其他已有渠道形成有益補充,使投資主體、方向和范圍上更豐富,資本開放體系也更加完善成熟。開放是必然趨勢,監管當局應步伐堅定,徐圖穩進。境內外相關機構,也應目光長遠、積極配合,更好與中國共進共贏。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所長助理)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