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行至年中,中國經濟“半年報”即將披露,外界對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運行情況的關注也日漸升溫。
在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中國經濟增長是否穩健?結構能否優化?質量能否提升?風險如何防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全面解讀中國經濟運行最新態勢。
展現穩格局:增長穩、結構優、效益增
“今年以來,國民經濟運行持續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發展態勢。”寧吉喆作出這樣的判斷。
中國經濟穩在哪?好在哪?寧吉喆向記者披露的一組數據勾勒了經濟運行的新圖景。
增速、物價、就業展現“多穩”局面——
增長平穩。一季度GDP增長6.8%,連續11個季度保持在6.5%至6.9%的區間。4月份和5月份工業穩中有升,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長8%以上,二季度GDP有望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
就業擴大。5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8%,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繼續保持在5%以下。
通脹溫和。1月份至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漲幅比一季度回落0.1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3.7%,漲幅與一季度持平。
結構、動能、效益凸顯“向好”態勢——
經濟結構優化。1月份至5月份,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速快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個百分點,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1月份至5月份,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分別快于規模以上工業5.1和2.4個百分點,工業加快向中高端邁進。
新興動能成長。1月份至5月份,全國新登記企業265萬戶,同比增長12.3%,日均新登記1.76萬戶;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85.8%,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33.7%;網上商品零售額持續保持30%左右的高增長。
經濟效益提升。1月份至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6.5%,增速比一季度加快4.9個百分點;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2.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2個百分點。
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5%,繼續保持擴張態勢,市場預期穩定向好。
“經濟運行內在穩定性協調性增強,支撐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條件不斷積累增多,為全年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寧吉喆說。
夯實好勢頭:政策實、改革進、活力升
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中國經濟實現穩中向好的原因何在?寧吉喆認為,這是黨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續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的結果。
在他來看,五個方面原因支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一是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環境,黨中央保持戰略定力,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注重投資、消費、產業、區域和環保等政策的協調配合,為經濟穩定運行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
三是“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證照分離”改革試點擴圍扎實推進,產權保護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進一步完善,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對促進創新創業、穩增長保就業發揮了關鍵支撐作用。
四是減稅降費力度加大。
五是區域協同發展效應增強。
邁向高質量:韌性強、潛力大、后勁足
今年下半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仍然復雜多變。
寧吉喆分析說,從國際看,盡管世界經濟總體復蘇,但結構性問題尚未有效解決,宏觀政策分化、國際競爭性減稅、貿易保護主義等引發的不穩定不確定性增加。從國內看,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還存在一些困難和挑戰。
“但總的看,經過近幾年的調整,中國經濟發展格局發生重大而深刻變化,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絕對力量。”他說,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提升,去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今年一季度達到77.8%。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向好態勢沒有變。
寧吉喆認為,中國有近14億人口的大市場,有世界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市場空間廣闊,改革紅利不斷釋放,新動能不斷成長。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強、潛力大、后勁足,將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