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浙江杭州調研中小銀行服務實體經濟情況和加強基礎研究工作。劉鶴在主持召開的座談會上指出,黨中央、國務院對中小銀行發展高度重視。當前中小銀行運行總體平穩,在整個銀行體系中處于重要的基礎性地位,是發展普惠金融、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的重要力量。浙江在中小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方面形成了“臺州模式”等有益經驗,也有新探索,值得認真總結和推廣。中小銀行要準確定位,堅持走服務基層、服務實體的專業化發展道路。同時,要為中小銀行健康發展創造良好制度環境,認真研究如何為科技創新型小微企業提供有效的投融資支持,加強征信體系建設,解決好信息不對稱問題。
毋庸置疑,中小銀行是支持民營、小微企業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金融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末,全國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為220.11萬億元,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等中小銀行資產總額為119.3萬億元,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54.2%;中小銀行負債總額占商業銀行負債總額的54.47%。隨著國家支持發展中小銀行政策的不斷落實,中小銀行還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受個別銀行出現嚴重信用風險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目前,市場上不利于中小銀行穩健發展的雜音較多,很容易讓人們對中小銀行產生誤解。針對關于部分中小銀行風險的傳言,銀保監會明確表示,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工作部署,支持中小銀行回歸本源、專注主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積極解決發展難題,推動中小銀行高質量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小銀行流動性支持方面,最近一段時間,央行接連出招,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維護貨幣市場平穩運行。這些措施的實施,對維護銀行業市場秩序,恢復中小銀行市場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誠然,以民營和小微企業為主要支持對象的中小銀行出現一定的不良應屬正常現象,一時出現流動性緊張也不足為奇,市場不應該太過于敏感。問題的產生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經濟下行期及貿易摩擦異常激烈,導致企業經營困難,這是客觀原因。主觀因素主要是,個別銀行偏離了市場定位,偏離了服務宗旨,有的甚至出現違法違規經營,由此造成了經營風險。那么,如何確保中小銀行健康發展,有效防控金融風險,確實值得關注。就中小銀行自身來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做好相關工作。
一方面,中小銀行應準確市場定位,堅守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隨著我國金融對外開放進程的加速,中小銀行的生存將面臨大型銀行和外資銀行的雙重壓力,中小銀行只有在市場競爭中準確定位,走差異化競爭之路,才能得以更好地發展。只有回歸本源、專注主業,服務好民營和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服務好中小客戶群體,才能確保高質量發展。為此,中小銀行應以民營和小微企業、社區服務、個人客戶為主,不斷下沉服務重心,突出做好普惠金融工作,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中發展壯大自身。在產品定位和金融服務上,應突出自身特色、區域特色,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優勢和金融科技手段,靈活經營,發展具有區域色彩的特色銀行。
另一方面,要依法合規開展業務,科學制定發展規劃。依法合規是銀行健康發展的基礎,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前提。中小銀行應在依法合規的框架下,科學合理地制定未來發展規劃,避免盲目擴張、無序競爭,努力夯實發展的基礎。應杜絕高息攬存等違規行為,努力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要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嚴格信貸管理,不斷創新融資方式,降低對抵押物的過度依賴,為民營和小微企業以及個人客戶群體量身定制特色金融產品,努力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此外,加快社會征信體系建設,解決好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為中小銀行加強信貸管理提供準確參考,為降低貸款成本提供有力支撐。相關部門也要進一步完善對中小銀行的支持政策,為其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生態環境。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