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鵬
這兩天,美國開啟連珠炮模式,出臺多項破壞中美貿易和金融合作的舉措,其中包括:北京時間8月2日晨,美方宣布將于9月1日起對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加征10%關稅;北京時間8月6日晨,美方又誣稱中國為匯率操縱國。受到這些舉措影響,美國股市和中國股市都出現大幅度下跌。
在這種局面下,中方該怎么做呢?中國經濟和股市能否抵御這些壓力呢?
首先,要認識到貿易戰終究是不得人心的,貿易霸凌主義和單邊主義逆流不可能持續下去。
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各國根據自己的比較優勢參與全球產業鏈,在價值鏈的不同階段分享收益、承擔風險,同時,各國經濟也會隨著全球化資源流動配置而獲得成長,這是大邏輯。如果遇到利益沖突或者其他需要解決的問題,可以在WTO等多邊機制下談判解決,也可以通過雙邊談判解決。
自2018年3月美國單方面挑起貿易戰以來,雙方進行了反復溝通磋商,也曾階段性達成一些共識;但美方不時展現霸凌主義姿態,采取單邊主義舉措,破壞雙邊磋商氣氛。最近推出的這幾項措施可謂變本加厲。
美方采取各種施壓方式,試圖迫使中國接受其超出雙邊貿易范圍的不合理要求,這是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不可能接受的。我們也要看到,美國采取的一系列貿易保護措施,違反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損害多邊貿易體制,嚴重干擾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殃及全球經濟復蘇和成長,是不得人心的。
中方要做的,一是澄清事實,繼續努力爭取通過談判解決分歧,同時堅持必要的斗爭;二是堅定做好自己的事,保持經濟穩定向好發展,繼續積極擴大開放。中國站在正義的一邊,貿易霸凌主義和單邊主義逆流不可能持續下去。
第二,要認識到中國經濟增長的持續性穩定性,應對外部壓力的韌性。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70年的不斷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貨物貿易、外匯儲備第一大國。中國有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1億多個市場主體,這些市場資源是寶貴的,也是具有巨大潛力的。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增長主要靠內需拉動,2018年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108.6%,其中最終消費貢獻率達76.2%。中國研發投入全球排名第二,約占經濟總量2.18%,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分享經濟等為代表的新動能正在不斷壯大。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跨過90萬億元人民幣大關,增速6.6%;2019年上半年增速為6.3%。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多年保持在30%左右。
我們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制度優勢,有統一意志克服困難的民族精神,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有巨大發展韌性、潛力、回旋余地,有豐富的宏觀調控經驗和充足的政策空間。
中國經濟的全球地位已經形成,即使有美方施壓,也不能阻擋中國繼續發展。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往來越來越緊密,越來越廣泛。中國作為負責任的貿易大國,擁有越來越大的朋友圈。并且,美方施壓也不可持續。
第三,要充分認識到國際經濟秩序曲折前行這一基本規律。
其實,即時不發生這一輪貿易戰,國際經濟體系中也一直存在不和諧音。美方此次大張旗鼓搞貿易戰,只是大幅度拉高了不和諧音的調門而已。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任重而道遠。
西方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實行技術封鎖,不是新鮮事,而是有較長的歷史的,并且延續至今。1949年11月,在美國提議下,由17個西方國家作為成員國組建了“巴黎統籌委員會”,即“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該組織的宗旨就是限制成員國向30個左右發展中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新技術。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國際政經形勢發生一些重大變化,西方發達國家迫切需要開拓新市場,于是,關貿總協定不斷擴圍,直至1995年組建WTO。“巴統”逐步式微,于1994年4月宣告解散。但是,1996年7月,33個西方國家又簽署《瓦森納協定》(又稱瓦森納安排機制),用它替代“巴統”,繼續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實施技術封鎖。美國還是牽頭人。可見,美國牽頭對中國實施技術封鎖一直持續著。
眾所周知,在中國于2001年成為WTO成員后,美國也反復表示不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國家,不斷提出一些要價。在WTO推動多邊貿易進程的同時,與WTO宗旨相悖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并未消失,國家之間的博弈一直存在。
面對國際經濟體系中的不和諧因素,中國主張合作共贏,涉及大家的事情由各國共同商量來辦。我們會繼續堅持平等協商、合作共贏的原則,既努力化解分歧矛盾,也有信心迎難而上,化危為機,開拓更廣闊的發展新天地。
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不會一帆風順,必然會有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經濟全球化同樣是曲折前行的,在不同時期會遇到不同的矛盾和困難。處在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經濟和中國股市,要同時吸收來自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首先做好自己的事。
相對而言,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相對滯后于整體經濟的發展,無論是市場低迷時期還是活躍時期,都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改革方向,扎實落實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近期,要充分用好科創板建設契機,夯實市場主體責任,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營造良好市場生態,全力打造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只要我們堅定方向,保持定力,持之以恒干下去,就能夠克服眼前的困難,并且開拓出更為廣闊的發展新天地。
(編輯 孫倩)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