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守海
2019年以來中國就業形勢一改過去四平八穩的局面而變得撲朔迷離,調查失業率兩次攀上5.3%卻又很快回落。當前就業可以說穩中有變、變中有憂。
當前中國就業問題主要是局部性的,包括六個維度:從行業看,受多種因素影響,汽車、電子通信、紡織等六大制造業、建筑、房地產、信息服務業等就業問題比較突出。從地區看,東北和京津冀地區的就業形勢最為吃緊。從所有制看,民營經濟遇到較大的困境,就業增長大幅放緩,就業景氣度下跌。從規模看,小微企業形勢低迷,就業海綿功能弱化。從就業形式看,一些雙創企業倒閉使自雇傭就業人數增長乏力;嚴格的城市管理體制使傳統形式的靈活就業人數大幅下降,新就業形態能否及時補充還需時間檢驗。從勞動群體看,大學生就業壓力創新高,但已接近洪峰尾期;20歲-29歲青年人失業問題最嚴重,特別是20歲-24歲尤甚。另外就是初中學歷者。
未來一段時間內有多重因素會沖擊中國就業,其中既有以技術進步為代表的長期的趨勢性因素,也有以貿易摩擦為代表的短期性因素,二者疊加交織,使就業形勢的演變更加復雜。
一是中美貿易摩擦升級,這是短期的最大風險。貿易摩擦對中國就業的影響很可能是非線性非均衡的:一開始由于加征種類并不集中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再加上加征的幅度小,對就業的影響不是很明顯,一旦美國將矛頭轉向勞動密集型行業并持續抬升關稅,當達到一定臨界點時,不排除某些行業在局部地區引發失業風險的可能性。現在最要防范的就是風險的集中釋放。
在對美出口的行業大類中,通用設備制造業等九個行業要格外關注,它們占對美出口行業直接從業人員的70%以上,對這些行業來說,引發失業風險的關稅加征臨界幅度是略低于25%的水平。進一步的測算表明,目前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金屬制品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可能已觸及失業風險點,這些行業有近500萬人直接從事對美出口的生產。
上述情況應加強預警,做好相關行業的風險防范工作。
二是企業虧損在增加,如果繼續下去,可能會引發一些企業倒閉特別是弱質民營中小企業的倒閉,把勞動力集中拋向市場。
三是當下的工業經營困境可能進一步傳導到生產性服務業,后者對工業景氣度高度敏感。而倉儲物流、信息傳輸IT等行業不僅吸納大量勞動力,很多還是高質量就業崗位,受沖擊的不僅是就業數量還有就業質量。
四是技術進步吞噬就業。這是一個長期因素,多項指標顯示中國技術進步可能正在越過一個閾值而加速排斥勞動力,這在制造業中非常明顯。
五是不斷攀升的財政壓力使政府進行直接的就業干預能力受限,政府在赤字財政和就業干預之間要做出更艱難的選擇。
對于未來的中國就業,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待:
首先,中國就業有足夠的韌性。隨著經濟體量的不斷壯大,即便稍慢一些的經濟增速也能創造足夠的就業崗位,再加上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趨勢,不太可能再出現大面積失業。在這種情形下,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可能會出現與之前不同的變化,特別是失業率對經濟增長率的反應可能變得更平和,相應地,菲利普斯曲線變得更加平緩,這是勞動力市場出現的一個新的運行規律。
其次,勞動力市場的基本矛盾正在從數量型矛盾轉向質量型矛盾。放眼未來,不太可能出現大面積的失業問題,問題是就業質量不高,甚至下降。當前中國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低質量就業是無法完成這一使命的。如何提高就業質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時代課題。
為兼顧短期就業穩定和長期就業質量,筆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是對貿易摩擦可能誘發失業風險的局部行業、局部地區,加快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或引導措施。
二是對汽車、手機等近期面臨較大困難的行業要研究專門的解決辦法。這些辦法不是孤立的,要結合產業政策、消費政策、稅收政策、交管政策等進行。
三是要重視企業特別是民營小微企業面臨的經營困境,從多個維度為企業減負,扶持政策應結合就業目標進行。
四是適當放寬對地攤經濟夜間經濟的限制,擴大靈活就業的生存空間。
五是在技術進步過程中用政府這只有形的手矯正市場這只無形的手,通過就業補貼等工具引導企業的用工行為,同時,要更關注青年失業群體的就業引導。
六是繼續發揮好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用好專項債等工具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但也要兼顧赤字財政可能帶來的負面后果,在赤字財政和就業目標之間不能偏廢。
七是重構未來的就業政策體系,積極就業政策要更加積極,目標從充分就業轉向高質量的充分就業,為提高就業質量做準備;消極就業政策要更完善,進一步健全社會安全網,做好托底準備,防患于未然。(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