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冰
新基建成為2020年中國經濟熱詞。隨著相關支持政策的密集出臺,新基建將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力。
新基建對金融業影響幾何?金融機構又該如何抓住新基建帶來的窗口機遇?帶著這些問題,《證券日報》記者獨家專訪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
《證券日報》:新基建與舊基建有什么區別,新在哪里?
沈建光: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舊基建主要圍繞“鐵公基”,包括鐵路、公路、橋梁、水利工程等大建筑,以在建工程、地產、水泥、鋼鐵、公路運輸等行業為主。新基建強調“技術”“數字化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舊基建更注重民生服務、工業制造服務等,兩者概念有本質區別。
新基建是數字經濟的基建。此次抗擊疫情中,數字經濟發揮了積極作用,突出體現在強化社會公共安全保障、完善醫療救治體系、健全物資保障體系、助力社會生產有序恢復等領域,為“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破繭重生、求新謀變創造了積極條件。
從項目來看,新基建和舊基建部分領域有重合,比如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既是新興產業,也是基礎設施。舊基建是新基建的基礎,部分新基建也是舊基建的升級改造。比如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建設,都必須基于舊基建的交通、鐵路和公路完善的情況下,結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特征,進行推進和升級改造。伴隨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和外延也并非一成不變。
《證券日報》:新基建對金融業影響空間到底有多大?對于開展“金融新基建”有哪些重要意義?
沈建光:金融業應抓住歷史機遇,進行轉型改造,開展“金融新基建”建設,進一步提高營運質量和提供更高效服務。
開展“金融新基建”的意義主要有四個:一是有助于推動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隨著“金融新基建”的推進,金融機構線上線下融合將加深,相互補充,擴大營收。比如,近年來,伴隨銀行數字轉型的提速,傳統的銀行網點正持續減少。
二是提高行業效率。金融行業數據積累多、數據存儲大、數據流轉快,具有發展數字科技的天然有利條件。在技術賦能下,金融機構將開發更多新產品,提高用戶體驗,從而提高行業效率,挖掘更多市場潛力。比如,目前各大銀行積極助力打造智慧銀行網點,5G將為智慧銀行網點的更新迭代提供技術支持。
三是創造新的消費增長點。“金融新基建”將為金融業的消費發展提供新土壤。新基建的核心在于支持數字經濟發展,這既表現在疫情期間科技手段助力“全民戰疫”與生產生活的有序恢復,也表現在疫情后數字科技助力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特別是推動數字新零售、智慧城市等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金融機構應該利用這次機遇,布局相關數字經濟業務,創造新的增長點。
四是有助于金融業結構調整。當前,金融業存在杠桿率過高、脫實向虛等問題,金融新基建的方向應是服務國家戰略,支撐金融機構改革開放,金融新基建應包括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推進科創板、新三板改革和擴容等,對金融結構進行調整,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證券日報》:金融機構推動自身新基建會從哪些方面著手?面臨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
沈建光:金融機構推動“新基建”應從發展直接融資、技術底層支撐、合作、基礎設施建設、供應鏈完善等方面進行著力。
第一,抓緊進行5G、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引進、研發或對外合作,提高技術賦能能力,并進行業務升級,推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配合經濟社會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要求,推出更多創新產品和體驗。
第二,加強與數字科技公司的合作,提高運營效率和防控風險能力。借助數字科技企業的技術優勢、海量數據和天然場景,找到合理、高效的評估企業信用風險的辦法,從而突破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增長瓶頸,實現轉型發展。
第三,完善的數字金融基礎設施有助于更好更快地推動金融數字化、智能化、線上化發展。金融機構應加強數字金融的基礎設施建設,應強化數字化征信系統的建設,以應對更多業務的線上化發展;推進金融數字化技術標準制定,金融分布式賬本技術、云計算技術金融應用標準都已推出。
第四,金融科技創新從重視C端轉為重視B端,以供應鏈、貿易鏈和產業鏈為基礎推進產融結合式創新。
新基建有助于金融數字化轉型,但也將面臨一些挑戰。一方面,金融科技創新本身需要技術與金融的高度融合,而金融創新的速度可能趕不上技術創新的速度,需要金融、科技能力的雙向聯動與提升。另一方面,金融新基建的創新也需要創新監管模式,增強數字化監管與合規能力的輸出,推動監管規則框架形式化、數字化和程序化建設。
《證券日報》:目前產業互聯網的成熟度,遠遠不能滿足金融機構發展小微金融對產業互聯網的要求。而新基建的發展,為金融機構對公業務的科技化轉型帶來哪些新的想象空間?
沈建光:金融數字化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服務小微企業的重要途徑。
首先,數字科技能夠助力金融機構精準獲客。近年來,特別是此次新冠疫情爆發后,用戶消費行為、金融行為的線上化遷移趨勢不斷加劇,加大線上場景用戶的獲取和轉化已成為傳統金融機構自身難以突破的重大短板,這也為數字科技企業輸出線上場景、流量和數字化獲客提供了可為方向。
其次,數字科技能夠助力金融機構精細化運營。近年來,線上流量競爭日益激烈,精細化運營成為各類經營主體降本增效的關鍵環節。消費金融目標人群中年輕的“小白”用戶比重較大,對價格和利率更為敏感,用戶的體驗需求也更加多元,這為數字科技企業輸出運營能力、改善運營效用提供了迫切的現實要求。數字科技可以將單項業務不準入、但實質風險可控的用戶分流至其他產品線,顯著提升流量復用、降低用戶流失。可以整合開放生態權益資源,幫助金融機構搭建會員、積分體系,促動用戶持續成長。
再次,數字科技還能助力金融機構實時風控。與公司信貸相比,消費信貸面向廣大個人客戶,筆數多、金額小、用款更靈活,對精準風控提出更高要求。在消金業務線上化遷移過程中,批量性系統攻擊和遠程行為欺詐風險高發,這為數字科技企業深度介入場景化、全流程的實時風控創建了“用武之地”。
另外,數字科技可以接入工商、稅務、海關、司法、社保、公積金等公共服務系統,判定多頭、過度授信,并通過分析用戶消費金額、頻次、品類偏好及行為記錄,更好地確認交易的真實性,降低信用風險;可以實現身份信息在線采集、實時識別地理位置等實時監控,降低貸前調查、貸后管理等環節的操作和合規風險。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