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江聃
中國經濟正站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近段時間,多個重要會議都提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構建國內國外相互促進的雙循環格局”。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還首次提出“鍛長板”,與“補短板”相輔相成,二者都是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補短板”將在哪些方面發力?“鍛長板”的提法有何新意?如何認識我國產業門類齊全的優勢?營商環境還有何提升空間?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研究部主任徐奇淵。
徐奇淵認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實際上強調的是對外開放要具有主動性。補短板鍛長板也都是要增強我國對外開放主動性。我國所有對外依存度高的領域,并不一定都存在“斷供”風險。在高度開放條件下,同時要實現產業鏈的安全、穩定,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殺手锏”。目前我國以核心技術為抓手的“殺手锏”還不多,需要努力鍛長板。此外,我國營商環境雖然有較大提升,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大宗商品供應的
不確定性較小
從我國進口商品結構看,能源、原材料、農產品和一些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等對外依存度較高,這是否意味著在這些領域都存在供應的不確定性?
徐奇淵認為,雖然中國對能源、原材料這類大宗商品的對外依賴度較大,進口規模也相當巨大。但是如果僅從經濟角度而言,這方面供應的不確定性較小。因為大宗商品的進口來源地較為多元化,而且商品的同質性程度較高,國際市場的競爭比較充分,價格發現機制也比較成熟。除非發生疫情影響航運、戰爭等風險,一般而言,這類產品的供應不確定性較小。
“對于一些核心零部件來說,往往只有個別、少數國家能夠生產、出口。”徐奇淵說,在這類商品市場上,商品的差異性大、市場集中度非常高、存在壟斷性、供求雙方的地位十分不平等。在這種情況下,這些產品的供應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雙邊政治關系的影響。例如當前中美之間,以及去年日韓之間。
但徐奇淵也表示,中國同時也是一些核心零部件的最重要進口國,如果不能向中國出口,外國出口商也將面臨相應的巨大損失。因此,這種行為的傷害性也是雙向的。進而我們也可以理解,正是因為中國的產業鏈深度融入了全球生產網絡,因此即使美國政客一廂情愿推進所謂的“脫鉤”進程,這也注定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是一場“持久戰”。在此過程中,我們的做法和指導思想,絕對不是配合美國去加速這個“脫鉤”過程,而是要維護全球產業鏈的互相融合狀態。
“殺手锏”還不夠多
上周末,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官宣”了華為芯片缺貨的事實。他表示,由于美國第二輪制裁,華為芯片無法生產,最近都在缺貨階段,華為手機沒有芯片供應,今年手機發貨量可能比去年2.4億臺更少。余承東也透露,公司正尋求在操作系統、芯片、數據庫、云服務、IoT的標準生態方面構筑自己的能力。
徐奇淵認為,當前,全球疫情沖擊導致供應鏈的暫時斷檔,以及中美沖突背景下的“卡脖子”問題,使得我國供應鏈的安全性、穩定性問題進一步突顯。但這并不是說我們要退回閉關自守的狀態。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與企業家座談時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封閉經濟中、自給自足的狀態,固然沒有了“卡脖子”的風險,但是經濟效率也將大大下降,這方面我們有歷史教訓。
此外,徐奇淵表示,在保持高度開放的同時要實現產業鏈的安全、穩定,必須要有足夠的“殺手锏”。只有互相對等的卡脖子,才能實現真正的產業鏈安全以及更高的經濟效率。目前我國的生產體系、技術體系都較以往有長足的發展,長板數量也在相對增加,但是以核心技術為抓手的“殺手锏”還不多。科技方面,我國應該有“非對稱性殺手锏”。
避免閉門造車
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被看作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優勢。徐奇淵表示,得益于工業品門類齊全的優勢,我國形成了強大的國內生產、配套網絡,這是我們產業鏈穩固、經濟具有韌性的重要基礎。同時,這也是在外部疫情沖擊下,中國經濟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的重要支撐力量。
但他同時強調,我們也不應當總是陶醉于“工業品門類最為齊全”的描述,而要對我們的長板、短板有客觀清醒的認識。“我國的工業品的大門類在總體上最為齊全,但是再往下細分的一些領域、一些關鍵產品,我們可能無法生產,或者是即使能夠生產,但是在良率、性能、穩定性等各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徐奇淵說,這樣的例子也絕不是個別情況。在這些短板的背后,一種情況是基礎科學的發展不足、缺乏核心專利技術,另一個原因是缺乏基礎工業、以及技術的產業化不足。
國務院近日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在徐奇淵看來,這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新型舉國體制”的一個有益探索和嘗試。這個行業的投資規模巨大、周期長、風險大,而且對整體產業鏈的帶動作用大、外部性強,在新技術時代的商業應用領域具有基礎性的作用。
“結合國際經驗來考慮,我贊同政府在該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徐奇淵表示,同時也要注意積極發揮市場因素的作用,市場能夠做的事情要交給市場。要從打通產、學、研的視角去思考該產業的發展,完善基礎工業、推進科技創新的產業化發展。此外,仍然要強調開放視角,充分利用全世界的人才、技術資源,為我所用,一定要避免閉門造車。
一批高品質出口企業
代工企業有望趁勢崛起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將加速從出口導向型轉向內需驅動為主。同時,面對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出口轉內銷再獲政策支持。對于出口轉內銷是否會打破國內市場的既有平衡?外部需求下降會否引發國內產能過剩?
徐奇淵認為,從總量上看,目前中國的出口表現并不弱,甚至相對于全球的深度衰退背景,表現還十分強勁,超出了原有的市場預期。其原因與我國醫療物資、電子產品出口強勁有關,與其他國家極端寬松財政、貨幣政策穩定了總需求有關,也與其他國家深處疫情之中、生產暫時停頓、供應出現瓶頸有關。
WTO在6月發布《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報告顯示,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貨物貿易量預計同比降幅約為18.5%。而我國在二季度的出口增速以美元計為微弱正增長,以人民幣計價則為4.5%的正增長。剛剛公布的7月份外貿數據顯示,以人民幣計價,我國出口值同比增速達到10.4%,再次大超市場預期。
“中國的出口保持了很強的韌性。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情況下,中國出口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大幅上升、達到了歷史高點,這在較大程度上抵消了全球經濟深度衰退帶來的影響。”徐奇淵說。
其次,從結構上來看,確實有部分行業的出口受到了較大的沖擊,例如服裝、鞋帽等。徐奇淵表示,這類行業出口增速受到沖擊,將面臨更大的轉內銷挑戰。這類當中,有相當比例的代工企業。許多代工企業的產品質量相當不錯,目前缺少的是品牌、設計等軟環節。同時也有一些非代工企業則一直以開發海外市場為主。
但他也表示,這些企業的出口轉內銷還面臨著一些機遇。在疫情沖擊下,海外的進口商品供應受到沖擊、面臨斷貨。此時轉內銷企業的產品可以填補國內市場的空缺。如果政府加以適當引導,如品牌方面的扶持,將可能會有一批高品質的出口企業、代工企業趁勢崛起。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