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靜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這為金融供給建設提出了方向性任務,不斷提升我國金融生態要素供給與制度供給建設的協調發展水平,成為完成這一任務的關鍵性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生態的要素供給建設取得顯著成績,比如貨幣、證券、保險、信托、期貨和外匯等市場,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中不斷完善,推動金融服務專業化水平和專業化分工能力的整體提升。相比較而言,金融生態的制度供給建設則存在差距。一方面,制度供給建設在適應和服務要素供給建設中,由于主要采取跟隨策略,前瞻性、過程性和協調性不夠,常處于被動地位和滯后狀態,導致對要素供給建設的推動、引導、規范和約束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制度供給建設囿于以“身份識別”為標準,主要是圍繞市場主體中的金融機構而不是金融要素、金融功能屬性來進行,以致出現非金融機構實施金融要素行為,但缺少必要金融制度約束的現象,形成金融管控的階段性、局部性“真空”。比如曾經火爆的P2P業務以及各類擔保、抵押和典當業務等。
保持金融要素供給與制度供給建設的協調,既是金融生態健康發展的規律體現,又是金融屬性展示的必然要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本屬性,要素供給建設是金融活動的手段,制度供給建設則是保證這一手段不偏離目的和屬性的必要措施,二者不可偏廢。從本質上講,經濟生態決定金融生態,金融生態中“雙供給”建設的協調,是由實體經濟需求決定的,金融要素供給建設要以實體經濟的需求為前提,并在適應變化中不斷豐富,金融制度供給建設則要在力求與之同步中,保持對要素供給建設調整與支持的恰當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我國金融生態“雙供給”建設的不夠平衡,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是,市場中局部領域的要素供給被過度化,出現資金在金融機構體內循環過多現象,并滋生流動性傳導的梗阻力量,偏離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方向。
加快金融制度供給系統性建設步伐,要在“行動上體現主動、內容上體現統籌和質效上體現共贏”上下功夫,努力做到“三個轉變”。
所謂“行動上體現主動”,就是行為意識與策略,要從被動適應向主動改變的轉變。我國金融生態的發展,經歷了由要素供給建設拉動制度供給建設的過程,后者跟著前者是一個必然過程。但是,隨著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新情況、新矛盾、新挑戰和新機遇,這種狀態必須改變。因此,要堅持問題導向與主動作為相結合。一方面,針對金融要素供給建設中出現的突發性、階段性和趨勢性問題,圍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防范問題,要分類別、分對象、分區域和分重點完善金融制度供給建設的內容,優化工作方式與體制機制,提升制度性供給建設的針對性、及時性,避免簡單跟隨。另一方面,要從有利于暢通流動性傳導機制的實際出發,主動擁抱新發展格局,聯系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的新預期、新要求和新任務,全局謀劃、高位運籌、系統設計,前瞻性地實踐和創新制度供給建設的內容,在與要素供給建設深度融合中,發揮和產生引領效應,并為金融要素供給建設拓展空間,在“雙供給”的相互融合促進中,推動金融生態健康發展。
所謂“內容上體現統籌”,就是內容構成與狀態,要從分散收斂向協調開放的轉變。單從數量上講,我國金融制度供給建設的內容其實并不少,但存在內容分散、相互之間協調性不足、解決敏感性問題拓展性弱等問題。因此,要注意在處理“全面與重點、變化與拓展、開放與協調”關系中,不斷完善統籌建設的能力和水平。堅持把金融制度供給建設放在經濟生態與金融生態的全局中謀劃,針對不同市場類別、主體和環節的實際,做出目標任務、模式路徑和環境條件的全面性制度安排。同時積極探索和實踐重點突破的工作方法,以重點內容的突破,不斷夯實制度供給建設的基礎。堅持在適應變化中拓展制度供給建設的內涵與外延,緊盯實體經濟的發展變化,緊盯金融要素供給建設的活躍領域,緊盯市場主體主要是金融機構的創新動向,把基礎性制度供給建設與階段性制度供給建設區分開來,形成以解決問題為第一導向的制度供給建設拓展機制。堅持體現越開放越協調的原則,用開放的狀態不斷豐富制度供給建設的內容,并注意補好協調性不夠的短板,把不同市場、不同主體對象、不同業務環節之間的內容,用制度規范和約束使其貫通與協調起來,真正發揮金融制度供給建設的整體效應,避免因為協調不夠可能出現的“漏出”效應。
所謂“質效上體現多贏”,就是質效發揮與評價,要從單一片面向多維綜合轉變。我國金融制度供給建設中,長期以來形成的以金融機構為主體的習慣思維、行為模式和評判標準,從前提、過程和結果上降低了制度供給建設的預期質效和價值作用。因此,金融制度供給系統性建設的質效體現,要與實體經濟運行中不同時期的主要問題相聯系,要與產業發展調整中不同環節的主要矛盾相聯系,要與金融機構經營管理中不同特點的主導方式相聯系,要與解決實體企業不同需求中的主要特征相聯系,運用辯證思維、開放狀態和科學手段,選擇和實施制度供給建設的內容、形式和手段,使金融制度供給建設的效能,體現在推動經濟生態的穩步發展、促進金融生態的有序成長、保證金融機構的持續經營以及深化實體企業的不斷進步上。制度供給建設的服務、引導、約束和規范的質效,更多地從綜合性上全面體現出來,并從這一體現中不斷擴展其發展空間,增多其選擇內容,在強化方式的精準性、合理性中保證質效的持續性和深入性。(作者系資深財經評論人、原銀監會“三個辦法一個指引”起草專家之一)
21:25 | 北京加速建設全球“開源之都” 推... |
21:12 | 積極應對關稅政策調整 多家跨境電... |
21:11 | 甘源食品2024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擬... |
21:09 | *ST嘉寓發布2024年A股首份無法表達... |
21:01 | 阿里國際站升至美國APP下載榜第三 |
20:57 | 上交所舉辦商業航天產業沙龍 |
20:54 | 振東制藥2024年營業收入29.71億元 ... |
20:53 | 4月21日上市公司重要公告集錦:凱... |
20:36 | 廣州現億元級全球豪宅 鵬瑞1號像造... |
20:28 | 深市生物醫藥企業齊聚業績說明會 ... |
19:43 | 蕾奧規劃與城市象限聯合推出城市大... |
19:41 | 威士頓實控人離婚股份分割 簽署一...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