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岳
看到國家統計局發(fā)布的2020年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筆者本能的意識到這里面有些內容可以挖掘,尤其是在去年極為特殊的情況下,人均消費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這個數據可能會說明一些問題。
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義下降1.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4.0%。當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義增長4.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1%。由此可知,2020年人均消費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65.89%。
我們把時間軸往前推,2019年人均消費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70.15%,2020年這一數據下降了4.26個百分點。2018年這一比值為70.33%,2017年為70.54%,2016年為71.83%,2015年為71.53%。
也就是說,人均消費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經連續(xù)4年下降了,2020年的疫情因素則放大了下降的數值。
我們再看另一組數據,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6年的1.35倍,人均消費支出為1.24倍。從這5年兩個指標的簡單對比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要高于人均消費支出的增速。這個結論與人均消費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連降4年基本一致。
盡管居民的消費動力有所減弱,但消費作為經濟穩(wěn)定運行壓艙石的作用仍在加強,所以國家近年來在采取種種措施擴內需、促消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介紹,2020年,消費發(fā)揮了基礎性作用,是經濟發(fā)展的支柱。2020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54.3%,高于2011年-2019年53.4%的平均數,為近年來的較高水平。
發(fā)達經濟體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般為70%、80%,與之相比我國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所以,必須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完善消費政策,改進消費環(huán)境,開拓更多的消費增長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布置的今年第三項重點任務就是“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zhàn)略基點”。在消費與擴大內需層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擴大消費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的規(guī)定,充分挖掘縣鄉(xiāng)消費潛力;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huán)節(ji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chuàng)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tài)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擴大消費就是要在一些關鍵節(jié)點上發(fā)力見效,果斷地把那些抑制需求、阻礙消費的行政命令用市場化的手段進行紓解。筆者將這些手段稱之為“勾魂攝魄”。因為這些消費需求是居民所渴求的,是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載體和標的,一旦放松或解禁就將發(fā)揮乘數效應,消費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也就會登上一個新臺階。
有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指引,各相關部門正在抓緊制定相關政策措施,這些“勾魂攝魄”的促消費手段包括:傳統手段會加強、優(yōu)化,比如家電更新、升級消費;新型消費會有新措施出臺,促進零售新業(yè)態(tài)、“互聯網+醫(yī)療健康”、數字文旅、在線教育、智能體育等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fā)展;一些行政性限制性消費規(guī)定將會取消,比如汽車等消費品就會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住房消費及家政等則會得到鼓勵;國家消費中心、區(qū)域消費中心和地方特色消費中心等新概念也會加快落地;農村消費則會向線上和提質發(fā)展。
資本市場對于政策的嗅覺是異常靈敏的,上面提到的這些領域、行業(yè)的上市公司已經做出了積極反應。未來,隨著促消費政策的明朗,這些領域、行業(yè)中的佼佼者有可能獲得全新的估值,它們也將對投資者產生“勾魂攝魄”的作用。
(編輯 孫倩)
多地召開“新春第一會” 高質量發(fā)展、改革創(chuàng)新等被“置頂”
隨著春節(jié)假期結束,全國多地在蛇年首個工作……[詳情]
16:59 | 江城基金“十億百企創(chuàng)投計劃”發(fā)布... |
16:24 | 鼎際得舉辦POE產品發(fā)布會 剖析項目... |
16:07 | 上交所召開商業(yè)航天產業(yè)座談會 支... |
16:06 |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與嘉... |
14:49 | 均普智能2024年扭虧為盈 在手訂單... |
14:48 | 金田股份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
12:05 | 衛(wèi)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fā)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zhàn)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yè)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